大陸央視網評微信公號20日報導,近日陝西咸陽彬州的李某因為在村民的通知群裡,提醒了一句:「打完疫苗不能直接做核酸,否則就是陽性,核酸後打疫苗不影響,切記切記!!!」結果,彬州警方將此定性為涉疫謠言案,認定李某的言論嚴重影響了疫苗接種工作,並依據大陸《治安管理處罰法》,對李某作出了罰款500元處罰決定,還在官方微博上曬出了李某某手拿「畫押」過的認錯書的照片。
在輿論的壓力之下,彬州警方撤銷此前涉疫謠言案處罰決定,「已向當事人賠禮道歉,退還罰款,並對相關責任人啟動問責程式」。
報導稱,其實,之前多地疾控部門已反復提示,接種新冠疫苗後,需要在48小時之後再進行核酸檢測,李某某在群裏的提醒根本沒有說錯什麼,更談不上謠言。
但令人遺憾的是,當地警方認定謠言時,不是以事實、科學作為依據,而是憑著某種「直覺」,覺得不那麼「正能量」,就輕易定為「謠言」,繼而做出嚴苛處罰。
報導強調,執法者應明白,在做出關乎公民個人尊嚴、法律公正性的行政處罰時,理當對所謂傳言的真實性、當事人傳播時的主觀動機、客觀社會危害性等做出全面調查後再「興師問罪」。我們需要打擊的是有社會危害性的謠言,而不是不讓人說話。
報導認為,網路不是法外之地,但是動用警權,特別是開展刑事調查打擊謠言的同時,也要對公民正常發言,乃至有爭議的表達,留下空間,精準區別表達不嚴謹和蓄意造謠、情緒過激和惡意侮辱。
行使公權者當有敬畏之心:敬畏法律,敬畏民心,戒慎恐懼,謙卑自牧。對於有爭議的表達,對刺耳的批評,公權機關不能第一反應就是「罰不罰」「抓不抓」,而應是:這個話「對不對」?老百姓的怨氣打哪裡來?「糙話」背後有沒有不糙的道理?
報導強調,尤其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期間,執法需要雷厲風行、果斷處置,但也要防止反應過度,把民間正常的意見回饋、爭議乃至科普當成謠言、尋釁滋事來處罰。
報導認為,這次,彬州警方能積極傾聽網友的呼聲,主動認錯改正,向當事人賠禮道歉,並承諾啟動問責程序,這體現了人民警察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
報導提醒,問責不是應對輿論的公關技術,而是人民公安的人民性的本質要求: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問責就得真問責,做到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問責一個、教育一片,積極消除這起「科普被當成謠言」的案件的負面影響,不能不疼不癢,雨過地皮濕,更不能是「緩兵之計」,成半拉子工程。唯有如此,才能跳出「問責不斷、錯誤常犯」的怪圈。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