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報》(The Independent)26日撰文分析,舉辦冬季奧運會21個國家中,恐怕因為全球暖化最後僅剩1個國家能夠舉辦。預計下週即將開幕的北京冬奧會是首次完全在人造雪上進行的賽事。一名運動員指出:「除非世界發生重大變化,否則我們的運動將會結束。」
根據《旅遊當前問題》(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一項研究指出,直到本世紀末,「札幌」是唯一適合舉辦冬季奧運的城市。然而,若各國按照《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規範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去執行,那麼未來冬季運動會的願景會樂觀許多。直至2050年左右,有九個城市仍將是可行的主辦國;不過到21世紀末則有8個。
報導指出,長達100年的奧林匹克歷史中,極端氣候都曾出現在「夏季奧會運」或「冬季奧運會」。2020年,日本繼1964年後,暌違57年再次主辦夏季奧運會,不料卻因為新冠肺炎延期至2021年舉行,當時受到極端高溫和熱帶氣旋的影響,氣溫飆升至35度、濕度達70%,創下史上最熱、最潮濕的會場紀錄。選手也因炙熱難耐表現受阻,還傳出俄羅斯射箭選手貢博耶娃(Svetlana Gomboeva)熱到中暑昏倒,不得已只好退賽;網球男單好手梅迪維夫(Daniil Medvedev)也被熱昏語出驚人:「如果我死了,誰要負責?」
2014年冬季奧運期間,主辦國家俄羅斯索契(Sochi)當地氣溫竟出現攝氏18度的超暖情況,賽事期間,索契的平均溫度為攝氏9.6,可以看到現場選手身上都穿著短袖、短褲的奇怪現象。研究進一步發現,調查包括高山滑雪、自由滑雪、單板滑雪等等來自20個國家的運動員發現,奧運及帕運運動員受傷機率較高,有部分歸因於異常高溫導致覆蓋低質量的積雪。
「低又薄的積雪是最無法接受的,其次是霧、降雨及小範圍積雪。」
「最怕的就是天氣太熱。因為場地會變得超級泥濘而窒礙難行、速度變慢,有可能你在著陸的時候容易受傷。」
研究指出,大約94%的運動員都擔心氣候危機影響未來冬季奧運賽事,國際奧委會(IOC)也已經與聯合國(UN)、世界橄欖球總會 (World Rugby)、國際足聯(FIFA)等組織合作,著手打造「零競賽」(Race to Zero)的倡議。
事實上,2021年格拉斯哥氣候峰會COP26之前,奧委會就宣布將在2024年通過「直接」、「間接」碳排放量減少30%,更期望通過奧林匹克森林子計畫(Olympic Forest Project)抵銷現有的碳排放,從而實現氣候正效益(climate positive)計畫。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