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指出,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的目的可能「一直以來都不是入侵烏克蘭」,並以俄羅斯與美國國防預算、俄羅斯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軍費支出,以及俄羅斯與美國經濟能力3項數字對比,證明俄羅斯其實身處「極度劣勢」。

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歷史學與政治科學教授蘇尼(Ronald Suny)16日投書非營利研究網站「對話」(The Conversation),稱他耗費一生的時間研究俄羅斯歷史,認為此次危機可以被視為蘇聯解體帶來的長期影響之一,而是否入侵烏克蘭可能不是重點,普丁只是藉此迫使西方國家就東歐勢力與利益劃分進行對話。

蘇尼強調,俄羅斯只是希望一定程度上恢復蘇聯時期的戰略縱深,確保若遭遇北約攻擊,該國仍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反應。他還舉出3項對比,證明普丁「並非一手好牌」,包括俄羅斯國防預算僅有美國的8%左右;而整個北約成員國的軍費開支更幾乎達到該國的20倍;且從經濟上來看,俄羅斯全國GDP甚至只有美國加州一州的50%上下。

在中國大陸崛起和近期災難性的阿富汗撤軍下,美國害怕失去其全球影響力。圖為先前參與喀布爾機場維安的美軍。(圖/DVIDS)
在中國大陸崛起和近期災難性的阿富汗撤軍下,美國害怕失去其全球影響力。圖為先前參與喀布爾機場維安的美軍。(圖/DVIDS)

蘇尼指出,俄羅斯是一個衰退中的區域強權,在感到不安全之外,更認為自己飽受屈辱,是西方勢力擴張的「被害者」,希望恢復失去的影響力;而身為全球強權的美國,在中國大陸崛起和近期災難性的阿富汗撤軍下,同樣害怕失去影響力。兩大傳統強權對「衰退」的恐懼,讓雙方皆試圖重新確立影響力,結果導致烏克蘭不幸成為夾在中間的「棋子」。

文章來源:Invading Ukraine May Never Have Been Putin\'s Aim
#美國 #俄羅斯 #烏克蘭 #國防預算 #北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