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國際關係學院知識產權與科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郝敏26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美國司法部23日宣布終止備受爭議的「中國行動計畫」。有分析認為,這表明拜登政府對北京的態度軟化和妥協,也有輿論將之解讀為美國對中科技政策鬆動回檔的積極訊號。然而,「中國行動計畫」雖被宣布終止,但依然要對美國打壓遏制中國的決心,保持清醒認識,避免陷入盲目樂觀。

郝敏表示,首先,「中國行動計畫」叫停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遏制對中科技交流的威懾目的已經達到。二是,種族標籤定性挑戰該計畫存續的合法性。三是,美國維護自身科研優勢的需求和考量。

郝敏分析,事實上,「中國行動計畫」的終止並非改弦更張,而是新瓶舊酒。

一來,它名為終止,實為更新升級。司法部所謂終止計畫僅是取消這一招致詬病質疑的名稱,並沒有改變它的針對目標和實質內容。

二來,推出「對抗民族國家威脅戰略」。採取全方位綜合手段,以安全威脅為導向,重點部署打擊對國家安全構成最大威脅的領域,包括起訴經濟間諜和技術盜竊、網路駭客攻擊、外國投資審查和影響力滲透等等。和原版的「中國行動計畫」並無二致。

郝敏強調,更何況,涉中人才案件仍在持續推進。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透露,目前仍有6起針對研究人員的「中國行動計畫」案件尚在審理中,其中3人為美國華裔。最受關注的是下月將在堪薩斯城受審的化學工程教授陶豐,也是被指控沒有披露和中國的合作關係。雖然和陳剛案有相似之處,且上周檢方撤銷了十項重罪指控中的兩項,但美國司法部對推進其餘指控的審判進程毫不放鬆,判決結果也很難樂觀。

郝敏指出,未來美國司法部將主要對「打擊謊報或瞞報與中國合作關係的學者」進行程序改進。根據2022年1月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新推出的《國家安全總統備忘錄(NSPM-33)實施指南》指導意見,審視相關研究人員是否「充分披露其外國機構的隸屬狀況」。司法部的國家安全部門在調查和刑事起訴中將發揮積極監督作用,並與FBI等調查機構合作,評估有關案件的意圖和重要證據,以及與國家或經濟安全的關係。據此來決定是否需要提起刑事訴訟,抑或民事或行政補救措施更合適。

目前,美國大學和科學研究機構不斷收緊與外國的合作,且正在加緊實施拜登政府上個月宣布的備忘錄措施,以確保申請聯邦資助的科學家不受外國政府或利益集團的控制。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其他資助機構正在轉向人工智慧專案和大數據分析,將聯邦撥款申請和研究人員個人的詳細資訊輸入到工具中,通過搜索包括Web of Science和Scopus在內的、包含引文和資金來源的龐大科學文獻資料庫,通過文本分析查驗是否存在未披露的外國機構的隸屬關係。

#計畫 #中國行動 #終止 #郝敏 #美國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