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逐漸邁向與病毒共存,前疾管署長張鴻仁表示,依照目前疫情狀況分出2類人防疫模式,如自由派,沒有慢性病且已打滿3劑的年輕人,另一類是珍惜生命型,做好各種防疫措施,幾乎足不出戶的人,但在這波疫情中,如果是屬於高危險族群,也要盡量避免外出,他表示年輕健康與高風險群,兩者的做法可以非常不一樣,因此要依照自己可以接受的風險,決定如何與病毒共存。
張鴻仁近日於個人臉書指出,從現在開始抗疫要掌握在自己手上,與病毒共存就是每個人決定自己可以接受什麼樣的風險,舉例來說,若本身是「自由派」,又是年輕族群,且沒有慢性病,也乖乖打了3劑疫苗,「那麼感染又如何?」確診後無症狀,也不會知道自己已感染;有症狀就監控體溫、血氧,有疑問就透過視訊醫療平台諮詢,依照醫師指示決定下一步。
張鴻仁說,如果是「珍惜生命型」,且做到全面防護,再加上大部分時間宅不出門,就先堅持這一段時間,等這波疫情告一段落後再說;若是高危險群,或是家中成員有人是高風險族群,也要盡量避免外出。
另外,張鴻仁說,沒事不要亂篩檢,要先想清楚為什麼要篩,有沒有相關症狀或接觸史,沒症狀就先觀察,並注意不要傳染給身邊的人,若還是很擔心,要想清楚如果篩出陽性,下一步要怎麼做?相對的,年輕健康與高風險群,兩者的做法可以非常不一樣,因此要依照自己可以接受的風險,決定如何與病毒共存。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