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免醫療量能崩盤,指揮中心昨宣布即起快篩陽性才可到急診做PCR,但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李建璋指出,真實世界的研究指出,快篩準確度只有70%,有30%機率是假陰性,而不是食藥署的理想數據有90%以上準確度,呼籲不要盡信快篩結果,快篩陰性但症狀嚴重還是要衝急診,反而無症狀陽性應該到門診。
李建璋昨在臉書指出,在與病毒共存的時代,快篩變成常用的自我檢測工具,依衛福部資訊是台灣市面上的快篩試劑準確率,也就是靈敏度高達90%以上,但真實世界病人的病毒量、檢體的品質差異很大,快篩試劑正確性不可能如食藥署的實驗室數據標準一樣。醫學頂級期刊文獻結果顯示,快篩靈敏度部分普遍還會下降10%以上。
李建璋表示,世界上兩個最大檢驗廠羅氏和亞培,真實情境的快篩試劑靈敏度充其量只有70%,而最近一個大規模研究統計市面上所有快篩臨床試驗的數據更低,靈敏度介於40~70%,「也就是說,每10個感染新冠肺炎的病患, 使用快篩檢驗會遺漏3個到6個病患,而且這些遺漏的病患也有一大部分是具有感染性的」。
李建璋表示,快篩的問題是假陰性不是假陽性,所以有症狀和接觸史的民眾,即使快篩陰性,也應該使用PCR確認。急診的使用原則是依症狀的嚴重度,不是快篩的陰陽,快篩陰性症狀嚴重還是要衝急診,快篩陽性沒有症狀,應該去門診。
李建璋認為,政府應該要和醫學中心合約,定期做真實世界的臨床試驗,並且公佈數據,靈敏度小於70%的廠商,應該退出市場。
如果想提高快篩的陽性率,李建璋建議,必須在接觸感染後的5天、有症狀、而且病毒量高CT值低於30以下的病患,才有可能把靈敏度拉到80%以上。「所以,從此以後請不要再說,快篩的正確率有90%以上,真實的情況是靈敏度只有70%,有30%的假陰性。 」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