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估5月中旬是疫情高峰,下周單日恐破10萬,引起各界討論,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以紐西蘭為例,指出台灣達疫情高峰後,至少要1.5個月才會開始下降。不過,台灣疫情高峰出現的時間點,恐會受到4變數影響,包括台灣檢驗量能、快篩即陽性的政策、民眾自動收緊NPI與各縣市疫情不同步,因此實在很難預測。
衛福部估下周三(11日)單日確診將落在5萬至10萬例,預估在5月中旬會達到疫情高峰,5月底開始往下。對此,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則說,很難預估5月20日就是高峰,看國外的流行曲線大概是一個月達到高峰,之後恐要過3至5個月才會降到原來的水準。
對此,林氏璧今(6日)在臉書發文認同李秉穎的說法,坦言疫情變數多,實在很難預測,衛福部模型是以Rt值2的前提來算,但目前台灣檢驗量能上不太去,快篩陽性即確診的制度何時啟動,這些都會影響到確診高峰出現的時間點;另不論政策如何,民眾明顯自動收緊增加NPI(非藥物介入措施),且還要考慮各縣市疫情不同步問題。
林氏璧也說,透過觀察國外的疫情曲線,壓平曲線的國家像是紐西蘭與新加坡,高點會有個高原期維持一個月左右,因此他覺得台灣的曲線大概也會像是那樣,頂多一個半月就會開始下降,但下降之後可能也會緩降下來。
林氏璧透露,日本這次的疫情就降很慢,而紐西蘭也沒有降到谷底。會維持在一定程度的流行,可能就會像是李秉穎所說的那樣,整個疫情回到原本低度流行的狀態,可能需要3至5個月的時間,當然期間若有新的變種病毒出現,那也可能會是變數。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