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李崢20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美國國會正加快「晶片法案」立法進程。實現晶片美國製造、美國控制是「晶片法案」及構建「晶片四方聯盟」的共同目標。美國試圖藉助產業政策改造美國國內的市場環境和基礎條件,進而吸引更多晶片廠商赴美設廠投資,將更為先進的半導體產能轉移到美國。然而,美國實現這一晶片夢仍面臨諸多現實障礙,其現有政策存在不可忽視的局限。

李崢稱,「晶片法案」旨在強化美國本土的晶片工廠建設,以提升市場競爭力,具體措施包括520億美元的補貼和投資稅收抵免。對於美國對中戰略競爭具有兩個重要意義。一是拉開了美國新一輪產業政策的序幕,使美國政府可動用非常規手段直接介入市場競爭,提供新的競爭手段。美國可能將這一政策突破運用到更多前沿技術和產業孵化領域。二是提供了更多國際合作與談判的籌碼。在通過「晶片法案」後,美國可能將加速構建所謂「晶片四方聯盟」,以產業補貼和市場准入為籌碼拉攏韓國、日本、台灣等相關方,形成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後院」。

李崢分析,「晶片法案」局限之一在於美國低估了晶片產業轉移、再造的難度。美市場人士預計,晶片法案所提供的500多億美元資金僅能基本滿足英特爾、三星和台積電的工廠建設,無法支持從上游至下游的整體產業鏈。其中一些關鍵的中小企業無法得到美「晶片法案」支持,進而不會轉移其布局。美國也明顯低估了半導體產業鏈轉移所需的人才、勞動力、物流、能源等必要支撐因素,美國在上述領域均存在顯著不足,面臨供需失調的矛盾。

局限之二在於美國低估了半導體產業的國際競爭與利益綁定的基本事實。由於晶片製造工藝更加複雜,半導體企業普遍採用跨國合作的方式發揮比較優勢,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半導體生產企業普遍利潤率低、資金流緊張,使其不會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而是通過國際布局和產業鏈綁定降低其經營風險。美國的「晶片法案」或「晶片四方聯盟」不足以改變全球半導體產業高度分散、相互依賴的現實局面,因此也無法達到奪回半導體產業主導權的目的。

局限之三在於美國低估了半導體產業生態演化的風險。美國「晶片法案」和「晶片四方聯盟」係基於當前產業生態,其理念並不適應和引領未來需求,可能讓美國將過多資源投入到可能被顛覆的「落後產能」上。

李崢指出,基於上述局限,美國政府也試圖在「晶片法案」中增加更多限制性條款和附加措施,從而確保該法案成為強化中美半導體產業競爭的加速器。例如,美國將在法案中加入「中國護欄」條款,讓企業在中美產業政策中選邊。這無疑會開啟一國利用產業政策擾亂國際市場和全球供應的危險先例。

美國「晶片法案」和「晶片四方聯盟」將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外部環境構成一定影響。同時也應看到「晶片法案」和「晶片四方聯盟」只是華盛頓一廂情願的單邊做法,對各國企業和政府的威逼利誘效果仍相對有限。當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跨境合作與利益綁定仍是主流趨勢,中國需要以更開放的姿態繼續參與國際競爭及合作,在全球產業鏈內部尋求地位提升。

#美國 #晶片法案 #晶片 #聯盟 #李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