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廣西民族大學東協學院副院長葛紅亮3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每年7、8月,東南亞歷來不缺國際媒體關注。7月29日至8月5日,柬埔寨金邊舉行第55屆東協外長會議及系列會議。其中,特別是第12次東亞峰會外長會和第29次東協地區論壇,將因中美俄三國外長同時到場,與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的亞洲「畢業旅行」而備受關注。就像諺語「兩隻大象打架,受傷的是整片草地。」東南亞現今大多數國家都希望,看到中美關係呈現穩定態勢。
葛紅亮表示,首先,這是東南亞地區國家聚焦發展與地區安全之需。作為新興國家集聚地,東南亞一直滿懷希望。
過往近10年間,東南亞國家一直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哪怕新冠全球肆虐,東南亞依舊算得上全球經濟從谷底復甦最早和最快的板塊。不僅如此,東南亞市場頗受全球資本和企業青睞,成為全球產業鏈、價值鏈調整和重塑的「幸運兒」。
除了經濟,東南亞在地區政治、戰略與安全上也韌性滿滿。東協自2015年宣布正式成立「東協共同體」後,即進入了發展新階段,更以「中心性」訴求為核心提出2025年願景。東協以「印太展望」在地區戰略層面表達自身想法與規畫;以主導和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簽署,擴大東協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話語權;以先後與中美俄進行雙邊聯合軍演,宣示東協在地區安全架構中將持續發力。可見,東南亞是「希望」情感主導下的地區,廣泛聚焦經濟發展與地區安全是這種情感的內在意義,而穩定的中美關係也是這一邏輯所需。
葛紅亮稱,其次,東南亞致力於中美關係穩定,也是地區因應大國競爭手段與戰略出現變化的表現。
美國挑起大國之間競爭及這一過程中的軍事化色彩加重,讓東南亞感受到日漸顯著的「選邊站」壓力,地區不對稱發展與局勢失衡更巨大考驗東協軟硬實力。
葛紅亮認為,雖然東南亞國家一再表示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但不意味著不選邊就足以應對大國競爭及其日益顯現的軍事化。對東協來說,主導地區安全架構如今是否還適應現有大國關係演進,極具緊迫性。
顯然,此前適宜東協採取「大國平衡」戰略和促使大國保持良性競爭關係的地區環境,不斷遭到破壞。導致東協藉由大國平衡、對衝,在大國競爭中獲得權衡、取捨與運作空間的傳統做法越來越難以為繼。
葛紅亮強調,舊有的以中美在地區保持動態性平衡的原則,已不能滿足東協應對大國競爭的需要。而避免「選邊站」的路徑,是管控好大國競爭及促進誕生一個不需要「選邊站」的地區與國際環境。
為此,中美在東南亞和全球創新關係模式,並確保良性競爭與和平發展,為地區國家所期待。基於此,中美能否在東協框架下多一個尋找正確處理彼此關係新方式的選項,將不僅考驗著中美兩國的智慧,更為東協在新時期推進區域安全實踐提出了一個更大、更具挑戰性的課題。
葛紅亮強調,可見東南亞希望看到穩定的中美關係,既是地區國家對於「和平與發展」的需要,又是他們在「選邊站」壓力和不對稱發展焦慮下,在應對大國競爭方面如何轉變應對戰略的一種展現。現在世界最珍貴的是「穩定」和「發展」。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