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海洋暖化、酸化、破壞日益嚴重,根據研究,2050年人類可能將無魚可吃;民眾黨立委蔡壁如、邱臣遠召開記者會發表民眾黨版《海洋保育法》,喊出接軌國際「2030年保護30%海洋」等目標,促進海洋保育永續治理。
蔡壁如指出,台灣周邊海洋溫度上升超過0.7度,比全球升溫快了一倍,再加上過度捕撈、棲地破壞及環境污染,嚴重影響漁獲,未來子孫可能無魚可吃;另這2年天然氣接收站的三接、四接及離岸風電、海洋能,開啟台灣海岸水泥化高達7成的「大填海時代。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邱文彥表示,根據研究,過去40年已有39%海洋物種減少,29%魚種正處於瀕臨滅絕邊緣;按照這一速度,估計到2050年人類將無魚可吃。
邱臣遠指出,政府一面向海致敬,一面破壞海洋,基隆協和電廠擬改建為天然氣,需填海造陸蓋四接,近來台電又提出東移方案,仍與水產動植物保育區重疊,而基隆市政府也沒有進行嚴格把關,被認為是在東岸望海巷積極復育,卻在西岸外木山放任海洋遭破壞。
蔡壁如表示,目前我國已劃設8.17%海洋保護區,民眾黨版《海洋保育法》提出五大主張:一、「30X30」:2030年保護30%海洋。二、保育類動植物條款:開發及觀光行為不得騷擾、中斷遷徙、餵養等。三、漁業用油補貼逐年減少、轉為友善環境補貼:避免過度捕撈、無魚可捕。四、
藍碳生態系資料庫:開發行為藍碳生態系評估、建立藍碳資料庫。五、社區知情權及公正轉型條款:業者落實社區知情權、行政院溝通協調機制。
海洋公民基金會董事長胡昭安則說,立法很重要,但執法更重要,以澎湖為例,澎湖有90多個島嶼,海岸線跟台灣本島一樣長,但人力卻是天差地別,執法人員根本不足。他建議《海洋保育法》應明定執法人員編制、職責,實際提供人力、財力、物力的支持,並對主動參與或協助主管機關取締、舉發者身份,予以保密及保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