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到戶外的民眾要小心了!生物學家近期證實,在緬甸發現新品種「烏茲氏蝮蛇」(Trimeresurus uetzi),以創建爬蟲類資料庫的科學家烏茲(Peter Uetz)命名,此蛇外觀呈鮮綠色,具有毒性,可能對人類構成威脅,專家也指出3個身體特徵供民眾辨識。
綜合《每日星報》、科學新聞網站Phys.org報導,烏茲氏蝮蛇主要出沒於緬甸中部及南部地區,經常攻擊人類,一旦被咬,蛇毒中的溶血性毒素會破壞紅血球,並導致器官衰竭。
一項2021年的研究則指出,在355名遭到烏茲氏蝮蛇咬傷的病患中,將近6%(21人)出現急性腎衰竭,其中1人需要立刻洗腎;另有多名患者的傷口出現腫脹、凝血不良現象,不過通常不會致命。
專家表示,烏茲氏蝮蛇之所以和其他蝮蛇不同,在於牠獨特的身體和眼睛顏色。雄性烏茲氏蝮蛇的眼前和眼後有白色條紋,虹膜為銅色;雌性烏茲氏蝮蛇的虹膜則為金綠色。此外,公蛇的陰莖明顯分叉,長度也比其他蛇要短得多。
研究作者之一、爬蟲學家沃格爾(Gernot Vogel)說,目前學界還無法確定陰莖分叉的優勢為何,「可能更有利在樹上和灌木叢中交配」。所有蛇類和數百種爬蟲類都有俗稱「半陰莖」的Y字型雙頭雄性生殖器,不過在野外遇到時,仍是以外觀為主要辨識依據。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