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夏天潮濕悶熱,食品容易受到真菌毒素汙染,對人體造成健康危害。食品藥物管理署聯合地方衛生局監測市售食品,共檢驗243件,僅1件「花生貢糖」產品不合格,遭檢出赭麴毒素A超標,恐對腎臟產生毒性,共回收銷毀4.8公斤,共20包,並依法開罰3萬元。

食藥署今年7到9月與地方衛生局完成243件食品檢驗真菌毒素,包括含米麥類8件、薏仁與藜麥等穀類21件、花生製品104件、紅麴製品15件、咖啡類15件、嬰幼兒食品21件與其他食品59件,結果有1件花生貢糖檢出赭麴毒素A與規定不符。

本次檢驗不合格品項為雲林縣「宏泰糖果行」生產的花生貢糖,遭檢出赭麴毒素A 45ppb。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說明,超出法規限量標準為3 ppb,地方衛生局已命違規業者限期改正,但複抽驗仍不合格,依《食安法》第17條裁處3萬元罰鍰。

林金富提醒,台灣高溫潮濕環境下,花生等原料保存不當就容易遭受污染,產生真菌毒素。過去常見於花生的是黃麴毒素,主要是對於肝的影響,而赭麴毒素A則是會影響腎,目前被國際癌症國研究機構列為2B級致癌物,對於動物有致癌性,但對於人的流行病學資料較不足。

食藥署呼籲食品業者依循《食安法》落實自主管理,經命限期改正、屆期不改正者,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3百萬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並得命其歇業、停業一定期間、廢止其公司、商業、工廠之全部或部分登記事項,或食品業者之登錄;經廢止登錄者,1年內不得再申請重新登錄。

#花生 #貢糖 #污染 #真菌毒素 #食藥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