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政府27日舉辦「望海巷潮境保育區生態監測與基隆海洋公民科學家培訓計畫」成果發表會,會中除邀請公民科學家分享潮境保育區的觀察成果及珍稀生物紀錄外,也結合在地居民、漁村文化與海洋生態保育,進行漁村及潮間帶導覽,宣導海洋保護區的重要性。
產業發展處副處長蔡馥嚀表示,這次的成果展中,展示了基隆在海洋保育方面的努力成效。透過公民科學家的鏡頭,在潮境保育區內發現了罕見的「腎形真葉珊瑚」、「矛形岩瓷蟹」和「直額掃帚蝦」等生物的蹤跡,也凸顯出公民科學家在生態監測中的貢獻與重要性。蔡馥嚀說,希望未來有更多人加入海洋公民科學家行列,這些影像紀錄將成為海洋保育意識成長的種子,讓台灣的海洋逐步茁壯。
今年的「基隆市海洋保護區經營及管理維護計畫」獲得海委會海保署補助進行,延續往年持續累積潮境保育區生態數據,並擴充公民科學家培訓營活動。培訓營活動涵蓋保育區及鄰近和平島公園,並新增夜間潮間帶場次,共舉辦8場次,有119位基隆海洋公民科學家參與。
培訓課程中,除教授海洋生物與棲地保護知識外,更鼓勵公民科學家將影像上傳至海保署「iOcean」海洋生物目擊回報系統,為台灣的生物資料庫貢獻數據。
參與的公民科學家表示,今年明顯感受到潮境珊瑚種類增多,且過去水下拍攝照片多僅供個人收藏欣賞,今年參加培訓時,得知可以將紀錄的物種上傳至資料庫,使自己的影像成為研究資料的一部分,感覺相當有意義。
今年基隆市政府啟動潮境2.0方案,劃定核心區與永續利用區,進行分區管理,包含「總量管制」、「證照限制」、「開放期間」及調整「海菜採捕申請方式」等,使保育管理邁入新的里程碑。
產業發展處海洋及農漁發展科長許又今表示,潮境保育區將自11月1日起轉為休養期,預計至明年4月1日重新開放,希望民眾能夠共同守護這片珍貴的海洋資源。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