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的經典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或毀滅,這真是個難題」,現在用來形容英國處境,正是貼切。幾個小時之後的公投結果,將對英國與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此時此刻為止,英國內部究竟要「繼續作為歐盟的成員」(remain),還是「退出歐盟」(leave),結果即將揭曉。留歐或脫歐,正考驗著英國與歐洲。

英國人之所以想要退出歐盟,因素錯綜複雜,但說來也簡單。加入歐盟43年之後,由於英國國力大為增強,對於歐盟現行的統理機制與相關規定,英國開始有了不同的看法,不想再全盤接受布魯塞爾菁英官僚的管轄。

歐洲國家加入歐盟,必須遵守四大原則,包括資本自由流動、貨物自由流動、服務自由流動,以及人口自由流動。由於人口可自由移動,導致移民大量湧入英國,增加了政府服務的負擔。面對這樣的情況,英國對於接納移民的數額,卻沒有任何決定權,都是由歐盟說了算,令英國覺得國家主權無從主張,實在難以接受。

但是,移民真的是壞事嗎? 如果脫歐,英國固然重新掌控了自己的移民政策,可以減少移民進入,勞動市場也不再那麼流動。但是目前由外國移民從事的低階低薪工作,英國人願意屈就嗎?

英國當然明白留歐或脫歐對國家經濟利益的影響,但是面對國家主權之爭,理智的分析與評估往往被情緒所淹沒。這場公投,已經不再只是為了國家利益而投票,而是現在的主權情緒之爭與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局博奕。

公投前夕,10位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與150位科學家,力挺英國留在歐盟。這是學術界少見如此重量級、大規模、跨國界、一面倒地支持一項經濟議題。學者們相信,留歐現實的好處,多於脫歐的憧憬。

英國加入歐盟前後,競爭力好壞立現。加入之前,英國的經濟成長,遠遠落後於德國、法國與義大利三個歐盟創始國。1973年加入之後,卻在40年間,迎頭趕上,在2013年首度超越德法義三國的平均經濟成長。

歐盟帶給英國廠商的,不僅僅是一個有容乃大,擁有5億高消費人口的廣大市場,也是一個競爭力的終極試煉所。透過歐盟所設計的單一市場機制,英國廠商必須學會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方能在這個市場勝出。自由貿易驅動了創新,提升了競爭力,造就了經濟成長。研究顯示,60%的英國生產力增加,是由11%在國際貿易的廠商所貢獻。連帶地,英國因此是歐盟各國當中,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美國在英國本土雇用大約一百萬名勞工,中國也是英國的大宗外資金主之一。他們都是看上英國在歐盟單一市場的競爭優勢,可從英國直取歐盟。

英國現在有些像是翅膀硬了的鳥兒,想要更多的自主權,不希望再受到母巢的控制。但是,英國人未必會同意這樣的說法。畢竟所得增加,很直覺的歸因於個人的努力,不容易察覺是因為大環境改變所造成。對英國人而言,現在感受到的只是加入歐盟之後所帶來的主權剝削與太多的移民。所以,英國要藉由公投,向歐盟展現其羽翼已豐,勢力已現,對於國家主權,英國不想再讓。

不過,如果真的脫歐,首當其衝的,將是英國最有競爭力的金融服務業。英國雖然不是歐元區成員,但藉由近單一市場之利,倫敦仍然是全球以歐元計價最大的金融交易中心。一旦脫歐,歐洲中央銀行(ECB)極有可能將歐元交易重心移回歐洲本土,屆時將大為衝擊英國經濟。

觀察英國脫歐公投這件事,重點可能已經不是留歐或脫歐的結果,而是英國竟然敢與歐盟較量誰比較需要對方。說穿了,英國現在在國際政治上的實力,其實來自於經濟實力。英國已經不是入歐之初,那個積弱不振的沒落貴族。如今英國的經濟成就,讓英國有本事喊出退出歐盟。但是,莫忘來時路,如果當初沒有加入歐盟,就沒有現在的英國。

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善用歐盟單一市場,躋身列強。而島國如我們,在對外貿易的發展上,似乎也有過類似的機緣。中國大陸開放市場之後,對貿易往來國形同擁有一個比歐盟還大的10億消費人口市場,台商因此前仆後繼,大量投資。但如今,我們卻無法像英國般,具備足夠的競爭力,在這個大市場上與各國一較高下。反倒是像遊牧民族般,南向尋找下一個綠洲。這樣的結果,是與這個市場的制度有關? 還是與我們自己努力不夠有關? 英國脫歐公投,箭已上弦,不管結果是留或不留,帶給世人的,將是見證英國立基於經濟實力所展現出的政治談判力。島國英國的經驗,值得我們省思!(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國貿系郭炳伸教授)

#英國 #歐盟 #脫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