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動物園鳥園區裡一對巴拉望孔雀雉夫妻,今年首度繁殖成功,但卻未有積極孵蛋行為,因此保育員便透過人工孵化,順利孵出巴拉望孔雀雉寶寶,有趣的是,巴拉望孔雀雉寶寶非常黏保育員,似乎把他們當成媽媽,模樣非常可愛。

臺北市立動物園的巴拉望孔雀夫妻過去雖有繁殖紀錄,但卻未能成功帶大幼雛,今年牠們在繁殖季內順利產下2顆蛋,不過保育員卻發現,鳥爸媽的孵蛋行為並不積極,擔心蛋恐會孵化失敗,因此決定改採人工方式孵化,儘管2顆蛋都有成功受精,但其中一顆蛋在後期並未順利發育。

巴拉望孔雀雉寶寶非常容易分心,有時吃到一半會不小心睡著。(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巴拉望孔雀雉寶寶非常容易分心,有時吃到一半會不小心睡著。(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最終只剩一顆蛋於5月31日順利破殼,而巴拉望孔雀雉寶寶是由人工孵化,牠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保育員,因此雛鳥初期非常黏他們,誤將保育員視為媽媽,若是沒看到保育員的身影,巴拉望孔雀雉寶寶就會不安地大叫,模樣非常可愛,而保育員除了要安撫雛鳥的情緖外,還要教牠學習自行採食。

寶寶破殼後第一週,保育員每餐都要拿攝子充當鳥爸鳥媽的嘴喙,為雛鳥示範如何啄食飼料,且小寶寶很容易分心,有時吃到一半就睡著了。另外,保育員發現雛鳥雙腳內側一趾有異常彎曲現象,便利用膠質軟管和透氣膠帶作為輔具,慢慢地將腳趾拉直,第二階段再使用棉棒加強腳趾支撐力道,透過早期治療與復健,目前雛鳥的腳趾恢復狀況良好,不會影響後續抓握功能。

巴拉望孔雀雉寶寶有時會躺在地上做「日光浴」,利用紫外線殺死羽毛上的寄生蟲。(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巴拉望孔雀雉寶寶有時會躺在地上做「日光浴」,利用紫外線殺死羽毛上的寄生蟲。(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早熟型巴拉望孔雀雉寶寶活動力高,目前已學會自行採食,一看到麵包蟲就會上前大啖一番,保育員還發現巴拉望孔雀雉寶寶在吃飯時非常率性,會先把飼料盆裡的飼料撥出來,這樣的動作卻很符合牠們在野外將地面挖開找蟲吃的行為。

巴拉望孔雀雉寶寶目前已能振翅進行短距離飛行,被帶至戶外探索時會展現十足好奇心,四處探索環境,遇到太陽時會斜躺下來做「日光浴」,這不是巴拉望孔雀雉獨有行為,在鳥園區的生態鳥園中,時常有鳥類斜躺在地上,民眾誤以為牠們不舒服趕緊通報,其實牠們是在做「日光浴」,鳥會斜躺在地上將翅膀打開,利用紫外線殺死羽毛上的寄生蟲,同時也能合成維生素D增加鈣質吸收。

#巴拉望孔雀雉 #臺北市立動物園 #雛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