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非常重視禮儀制度,在與皇帝議論國事的早朝上更是如此,其中便規定官員們上朝一定要脫鞋,否則將可能因此惹來殺身之禍,事實上脫鞋這項規矩最初是源於衛生考量,怕鞋子弄髒別人家的「筵席」,久而久之就變成表達「對屋主的尊重」的禮貌。
根據《騰訊網》報導,《禮記‧曲禮》中記載:「侍坐於長者,屨不上於堂」,表示陪坐在長者身邊,要把鞋子脫在階下,不可以穿著鞋子上堂,由此可知古人對於何時穿、脫鞋,以及穿、脫鞋時要遵守的禮儀是非常講究的,而之所以會有這些習慣、規矩,全是由古人的日常生活而來。
在古代不論帝王還是貧民百姓,只要進屋就要脫鞋,因為當時住家環境並沒有桌椅、板凳之類的家具,只會在室內地板鋪上「筵」和「席」,「筵」是席的一種,通常會鋪在下方,「席」則鋪在上方,有些家的正堂地板上可能全都鋪有「筵」,進屋後要先走過「筵」再落座於「席」。
所以若是直接穿鞋進屋,一定會弄髒別人家的「筵席」,非常不衛生也很不禮貌,久而久之「脫鞋入室」就從衛生考量轉變為一種禮儀,用來表達對屋主的尊重,不過這項規矩在普通人家還不算太嚴格,但在帝王面前就必須非常講究了,古代官員上朝時都得脫下鞋子,尤其先秦時期還必須脫襪,否則將會惹怒帝王。
《左傳》中記載,哀公25年時,衛出公逃亡到宋國,並在藉圃修築靈台,和大夫們一起在這裡尋歡作樂,然而褚師聲子竟穿著襪子登席,衛出公見狀大怒,褚師急忙解釋因為腳上生瘡,怕大家看了不舒服,才不敢脫襪子,未料衛出公更加生氣,甚至揚言要砍斷他的腿。
古人對於脫鞋的重視程度,甚至還衍生出一句成語「劍履上殿」,意旨古代受到皇帝特許的大臣,可以佩著劍、穿著鞋上殿,被視作極大的優待。不過並不是所有場合都適用「脫鞋即禮貌」的規則,《禮記》中便有提到,凡是喪葬或祭祀的場合都要穿鞋,室內是不准露出腳趾頭的。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