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過去經歷戰爭與地震,但古建築依舊保存完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大陸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柳肅提到,日本地震非常頻繁,而且還歷經過二次大戰,但以京都和奈良為例,古建築幾乎未受損,而且還很完整,主要與戰爭位置、建築結構及文化有關。
大陸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柳肅表示,日本位於地震活躍區環太平洋火山帶,所以地震相當頻繁,還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在廣島、長崎投下2顆原子彈,導致日本戰敗投降,不過美國當時主要是為了威嚇,因此選擇兩座小城市。
柳肅解釋,日本古建築主要分布於京都和奈良,投下原子彈並未傷到重要古建築,雖然二戰時美國採取地毯式轟炸,確實對日本造成嚴重破壞,但戰區並不是這兩座古都,古建築才未受到波及,而且其他古蹟密集度高的城市,也不是戰略要地。
此外日本火山地震多,但他們建築主要使用木材及榫卯結構,木建築韌性高且耐震,遇到地震不容易被震倒,這也是為何現今日本建屋,依舊大量使用木材的原因,再者受到文化教育影響,日本很早就有保護古建築的概念,就連發生戰爭時,都會盡量不傷到古蹟,戰後恢復和平,在經濟富裕的情況下,就會對古建築投入大量經費與精力。
柳肅分享自身經歷,他曾飛往日本與當地專家一起修復古建築,一次他們修建古石橋時,他看到貨車運來大量新毛毯,日本專家從橋上拆下一塊塊石頭,就用毛毯包裹,避免石頭因破撞而損壞,可見他們對古蹟有多重視,也讓他感到相當佩服。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