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縱谷地區一期稻陸續進入收割期,近日連續降雨,稻穗因過重出現倒伏、「頭重腳輕」情形,農民憂心雨勢造成田區積水,稻穗因倒伏浸泡發芽帶來農損;池上農民魏瑞廷提醒,出現倒伏要加快搶收,以免血本無歸。
清晨雨一停,農田間不時傳來割稻機的引擎聲,忙碌穿梭於稻浪間的農民說,歷經翻耕整地、插秧、除草除蟲、施肥、熟成,苦心辛勤耕耘了大半年,深怕心血會因稻穗倒伏浸泡發芽而泡湯。由於稻米是以量計價,部分農民認為越重越好,但追求重量的同時,勢必承擔其他風險。
魏瑞廷表示,降雨後應盡速讓田間排水,不要讓水積在田區,因為持續降雨會使得熟成的稻穗不管倒伏與否都會發芽,若遇上倒伏更得加快搶收,若要稻株健康不倒伏,稻作應合理施穗肥。稻米含水量一般在24、25度最適合採收,最低限度為20度,若低於20度採收,稻米將有胴裂情形(米粒有裂縫),在碾製過程中會造成碎米,大幅影響稻米品質、口感和價格。
眼看7月即將來臨,二期稻第一批秧苗得插秧,縱谷農民表示,目前氣候不穩,僅偶爾出現短暫大雨,水圳的水量不大,以有穩定灌溉水源的田地先耕種,山上地區容易面臨水量不足、抽不到水的窘境,選擇持續休耕,免得無法收成做白工。
據了解,以有機稻田計算,光是插秧成本就含底肥、翻土、秧苗、插秧機,1甲地約花5萬餘元,不含後續的追肥、穗肥、拔草等,因此不少農民深怕插秧後沒得收成,反而倒貼。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