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中有一句諺語:「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中文大概的意思是警告我們要小心動念、謹慎許願。最近看到美國國會推出的一些友台草案時,這句話不斷出現在我的腦海。

其中有項草案禁止美國國務院撥款製作、採購或展示任何將台灣、金門、馬祖、澎湖、烏坵、綠島以及蘭嶼等地描繪為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的地圖。鑒於上述地區的行政管轄權從未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國務院需要使用符合現實的地圖。然而該草案卻未囊括許多爭議中的南海、東沙群島、太平島、釣魚台等島嶼。

即使目前台灣有許多的稱呼方式可供選擇,像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自由地區、中華民國(台灣)或者中華民國台灣等,該草案很可惜也並未要求美國國務院在地圖上以特定方式來標明這些島嶼所屬。

另一項「台灣學人法」是要在美國創建一個台灣獎學金計畫。在其中擬議推動台美行政部門的合作計畫中,包括了美國的台灣對應窗口將可獲得在台灣政府機構工作或交流實習的機會。或許進口美國人力可以幫助台灣在公部門服役的替代役人員們分擔一些工作、減輕他們的辛勞。

這讓我回想起美國在60年代大力推動的國際和平隊(Peace Corps),當時美國政府大力獎勵青年到東南亞、中南美洲、非洲展開社會與經濟援助的活動。現在的台灣具備了世界數一數二先進的科技以及教育水準,要讓台灣走入世界、加深國際對台灣的認知,卻使用50年前美國援助第三世界國家的方法,這樣的做法真的能實際幫助到台灣嗎?

就筆者觀察,台灣中央和地方政府機構興致勃勃不斷在尋求外國支持,但完全忽略了在台灣也有一群外國居民可以幫助他們增強台灣的國際形象,這符合一個在台灣流行的文化現象:「外銷轉內銷」,像是台灣媒體喜歡引用外國媒體報導台灣的正面消息,帶回國內幫助台灣人形塑出國人眼中的國際形象。

比起可能被派來台灣公部門出差交流之後就回國的外國政府機關人員,要增進台灣的外交關係,長期住在台灣的外國居民或許能貢獻更多。但在近來的政府舉措之中,身在當地的外國居民通常不是焦點所在。

另一項草案「台灣外交檢討法案」,將要求未來美國在台協會處長的任命程序,應比照一般美國駐外大使,需要美國參議院實行同意權。乍聽之下這似乎提升了美國駐台協會處長的地位,也讓許多希望尋求美國支援的台灣支持者感到高興,但筆者認為可能不需要高興得太早。首先,這一措舉並不代表我們離台美建交更近一步;其次,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期間,被提名人最多也只能用最保守的論點來回答參議員所有關於美台關係的問題。

新任美國駐台協會處長剛上任,這意味著此草案就算明天通過,也至少要等到3年之後才開始施行。實際上,這樣的情況常常會遇到前一任與新一任的外交官任期之間會有缺口。目前台灣的情況是美國政府可以在不需要國會通過的情況下選擇駐台辦事處處長一職,所以並不會遇到這個問題,但若使用了新法案,台灣將放棄一個獨特的待遇。

抱持著「人家都是這樣」的信念,台灣一直企圖在與外國交手時追求「平等」待遇,像是大力批判世界衛生組織又同時吵著要加入其組織,大量灑錢來進行金援外交,或高興著台灣沒有被世界衛生組織所推出的全球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畫(COVAX)排除在接收捐贈疫苗的名單上,但筆者認為要是台灣能奮力爭取讓自己身處在購買名單上,會顯得更有骨氣。

或許台灣應該更專注在發展自己的軟實力、以自身優勢找到屬於自己的國際地位、發揮優勢,而不是「因為其他國都有,我們也要」這種心態在掙扎。畢竟,各國之間的外交脈絡不盡相同,許願不要亂許,畢竟生搬硬套,許多結果不一定符合台灣實際的需要。(作者為美國共和黨海外部亞太區前主席)

#美國國務院 #美國 #中華民國 #處長 #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