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蓪草紙超過1甲子的曾素香,是新竹僅存的「撩草」師傅,15歲時就接觸這門傳統工藝,並比一般人有慧根,要練習3年以上才能學得撩草技藝,曾素香只花了1年就能上手。雖已高齡7旬,仍為了這門即將失傳的工藝努力傳承。

有超過半世紀年資的工藝師曾素香,見證了蓪草工藝的興衰,當許多師傅選擇另尋出路而棄刀時,曾素香仍堅持守在這個領域上,希望將撩草技術與蓪草工藝永續傳承。

綠種籽人文團隊指出,「蓪草」在18世紀原生於新竹縣山區,也叫做「通脫木」,其質地輕盈,莖幹裡的白色髓心經通脫出後,可透過「撩草」步驟,片成1張張的蓪草紙,用來製作書畫用紙,經過染色更可以做成各式紙花工藝,甚至各式室內桌飾,既生動又優雅。

18世紀時,竹塹城的漢人向原住民購買蓪草植株,蓪草工藝師們再將其通脫後把白色髓心製成蓪草紙,並外銷到大陸廣州販售,是當年竹塹城很蓬勃的產業,據傳當時8戶人家就有1戶是做蓪草的,整個竹塹城又以南門地區最多,占了70%,因此當時的南門也有「蓪草窩」之稱。

創立「蓪草文化藝術工作室」的張秀美,則生長在1960至1970年代新竹蓪草工藝最繁盛的時期,歷經興盛與衰落,她希望憑藉對蓪草的情感與熱情,讓更多年輕世代看見蓪草之美。

#工藝師 #白色 #各式 #世紀 #草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