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文化局為傳承泰雅族口簧琴的製作及演奏技藝,首度辦理泰雅族口簧琴種子師資培訓傳習計畫,有20名教師參與培傳習課程,結 業後將把泰雅族口簧琴文化帶進校園,讓傳統表演藝術以創新面貌融入民眾生活。
泰雅族口簧琴稱為「lubuw」,傳統上常配合舞蹈吹奏傳達情感,或使用口簧代替實際語言來傳遞訊息,文化局2012年登錄為新竹縣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表演藝術。
文化局指出,在尖石和五峰兩鄉原民部落,有些長老會傳授口簧琴的吹奏技巧,但會做口簧琴的人則愈來愈少,因此希望先培訓20名學校老師學習,從8月11日起在尖石國小展開為期3天的傳習課程。
泰雅族口簧琴種子師資培訓傳習計畫,特別邀請泰雅族工藝師瓦歷斯.哈勇擔任講師,分別講授口簧琴文化背景、竹子的挑選與處理方式、口簧琴製作的技法與禁忌、吹奏的技藝訓練與肢體表現方式。
縣長楊文科希望老師們,經過3天的培訓課程,均能了解泰雅族傳統樂器口簧琴演奏及製作方式,學到吹奏口簧琴的技藝,並製作出屬於自己的口簧琴,讓泰雅族傳統表演藝術進入校園,培育原鄉學生對傳統表演藝術的認識及興趣。
文化局長李安妤表示,這次培訓課程由新竹縣泰雅學堂教育協會協助辦理,在培訓的最後進行結業時,安排受訓教師輪流上台做成果發表演出,也獲得老師們熱烈好評,日後會繼開辦教師培訓計畫,並考慮向下延伸開國中小學生口簧琴學習課程。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