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醫師娘周素蘭從小對藺草編織有興趣,由於家境小康,媽媽不願她從事這份辛苦工作,她到50歲才拾起藺草編織,20多年來不斷研究精進,到處授課推廣,致力於保存及傳承傳統工藝,融入創意開創新技法及新格局,從生產到銷售一氣呵成,賦予藺草編織新生命。
周素蘭去年跟一群有心人士眼看藺編傳統產業逐漸沒落,感到擔心與婉惜,便與大甲百齡扶輪社共同企畫以「大甲藺草編織技藝傳承與農村再生」為主題,向國際扶輪基金會全球獎助金計畫申請到6萬多美金,以西岐里為藺草生產地與作品完成地,以六分里水流東社區農藝傳坊景點為作品銷售地,使生產到銷售一氣呵成。
周素蘭的18個學生中,年齡最大的80歲鄒秀梅說,從小就從事藺草編織,以前編藺草是為了生計,所以只專攻一部分,求快求多,上了周素蘭的課後,學到新技術及開發新產品,才知道藺草編織如此神奇;70多歲的洪碧枝、黃雅雲也是帶藝進師門,跟著周素蘭學習超過10年。
周素蘭表示,「大甲藺草編織技藝傳承與農村再生」計畫除讓年老一輩憶起藺草編織的輝煌、想起早期為經濟奮鬥的歲月外,也讓他們覺得自己年紀雖大,但還有工作可做,人生仍有價值,同時也讓年輕一輩知道再不珍惜傳統文化,它們就消失了。
大甲知名的「裕珍馨」奶油酥餅董娘沈瓊瑗也是學員,她提及自己從小就會編織藺草,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沒做,遇到周素蘭後才重拾手藝,不僅習得更多編織技巧,也結識一群同好,讓創作之路更加寬廣。
周素蘭師生藺草作品目前正在大甲裕珍馨三寶文化館展出,展期至11月21日。裕珍馨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裕濱表示,大甲原是藺草編織之鄉,從小看著左右鄰居親朋好友在做藺草編織,看著展品覺得熟悉,又這麼貼近生活,真的很感動。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