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挑戰傳統農耕型態,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去年起打破傳統一、二期種水稻、三期種雜糧,研發雜糧為主、水稻為輔的水旱輪作模式,1公頃收益從10幾萬元增至30幾萬元,也減少枯水期用水壓力,23日發表這項成果,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當場宣布,明年將編1億元推廣。
傳統一期稻耕作時間為1月下旬到6月中旬,二期稻為7月中旬到11月下旬,台南區農改場試辦調整為1至4月種大豆或玉米,5到9月雨季時改種水稻,9月後再種其他作物。台南區農改場場長楊宏瑛表示,比起一、二兩期都種水稻,用水量減少60至70%,收益反而增加。
陳吉仲昨天參加台南區農改場120周年場慶,聽取台南區農改場試辦成果後表示,農委會每年編列150億經費保價收購稻米,但農民收入並未增加,明年將編1億經費推廣期作改變,幫助農民收入增加,政府支出減少,創造雙贏。
陳吉仲說,2040年全球升溫1.5度,氣候變遷對農業影響愈來愈嚴重,農委會每年農業科研計畫預算從4億元提高到8億元,投入因應氣候變遷各項研究。
台南市無米樂稻米促進會總幹事張美雪說,農民長久以來都以種稻為主,改種其他作物,還要擔心病蟲害、天候等考驗,重新學起,除非是好管理、好耕種的農作物,較好入手,但她也說,農民配合度高,前提是必須花時間輔導,除了花錢推廣,還要花心力幫農民改變耕作型態。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