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潘文忠宣布,將自下學期起取消高中的早自習制度,第一節前不得要求學生強行到校,同時禁止考試等活動,學生可以在早上8點10分才到校,至於第一節課前時間就交給學生自主使用。這辦法只以高中生為主,中小學目前不採用。

宣布一出,大家討論學生多了半小時睡眠,但成長最關鍵的是國中小學生,最需睡眠的他們並不適用。也有家長擔心沒有評量考試時間,會不會造成回家要寫一堆考卷。其實在校時間長短固然重要,但在校學習的品質與方式,才是真正關鍵。比照歐美一些作法,給予學生更彈性的放學時間,多做些主題研究等創造自主學習的方式,才能讓學生有能力因應未來的變化。

美國宗教和政治評論家,也是企業主的派特.福林,寫下了《自學力就是你的超能力:從技能堆疊到能力變現,你所有的投入都不會徒勞無功》一書,強調要因應千變萬化的未來,唯有靠「自學」才能存活,你只要每天花1個小時,就能學會新技能,讓你的能力與時俱進、整合出更多可能。

記得小時候,大人總喜歡問小孩子:「長大後想做什麼?」認真的小孩於是開始尋找自己的專長、投入所有努力在最擅長的事,因而放棄了其他會分心的興趣。但偏偏過去不等於未來,你的專長很快就會失效無用。而現在的小孩多數沒有志願,大學生念的科系與志趣不和的比比皆是。

比較困擾的是,新時代的知識折舊快,靠老師單向、傳統知識的教學緩不濟急,20世紀末沒人料到網路會是人類的新文明,未來有沒人知道元宇宙、NFT要將人類帶到如何的未來?於是學習最重要的再也不是傳承舊知識,雖然知識傳承有一定的功用與價值,但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勢必更加重要,這就只得靠「自學力」了。

派特‧福林說,自學力是你在現有基礎下,去發展合適的新能力,讓你更快學會新技能,而且保證派上用場。這可以從三個面向開始,一是關鍵統合技能;二是興趣技能;三是需求導向技能。這能幫助你釐清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的目標,就能知道將來應該學習什麼?應該擁有多項跨領域技能。而這正是現代學生所最缺乏的。

要達到這目標有五大原則可以參考。技能堆疊勝過專精培養、短期專精更加重要、以百分之八十法則不用追求完美投資報酬率、整合學習範圍勝過分離重要的技能、建立重複與抗性,設定更高的難度以保持進步。

當我們的教育追求個人素養的培育,計較到校的時間與考試排名時,能不能回歸到學習品質與方式的重新建立,因為培養孩子提高學習品質與學習方法,自學力就是你的超能力,孩子也才有未來。(作者為台北市出版公會理事長)

#能力 #重要 #技能 #自學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