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6名跨黨派議員組成的代表團於10月2日至6日訪問了台灣。訪台期間的活動諸如參觀、考察、座談等未受到媒體的特別關注。
不過代表團受到蔡政府接待之規格之高卻有些引人注目。不僅外交部長為其舉行正式歡迎宴會,甚至正、副總統、立法院院長也都親自出面接見,和代表團合影留念。幾位代表團成員告訴德國媒體他們不是第一次來台灣,但這次受到如此這般的高規格接待和禮遇卻是第一次,頗有些受寵若驚。
高規格的接待說明蔡政府對這次德國議會代表團的來訪極為重視,因為這是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8月初訪台引起大陸在台海舉行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軍演之後,一個歐洲大國代表團的來訪。德國是G7國家之一,是歐洲有影響力的大國。如果德國代表團這次訪台能夠撼動一下德國的「一中」政策,台灣藉此在德國進而在歐洲外交上有所突破,那無疑是當局的希冀和盤算。
然而從媒體的相關報導來看,德國議會代表團的訪台並未明目張膽地破壞德國政府堅持的「一中」政策,代表團本身也未敢踩踏「一中」的紅線,訪問成果恐怕也沒有蔡政府所期待的那麼豐碩。
首先從代表團成員的構成上來說,議會代表團的6名議員都不是德國政府官員,更沒有德國議會議長領銜。訪問台灣、支持台灣是一種時髦的「政治正確」,是議員自己的權力和選擇。和美國議長裴洛西訪台相比,德國代表團的官方色彩不濃厚。可能基於此,中國並沒有大肆抗議。
其實早在8月初裴洛西訪台之後,台北駐德代表就曾透過德媒專訪喊話德國政府高層「克服心理障礙訪台」,尤其是建議德國聯邦議院議長率團訪台。德國外交部發言人對此表示,在一中政策的框架下,德國與台灣沒有外交關係。可見,這個德國議會代表團並非由德國政府派遣,基本上屬於「非官方」,沒有違反德國政府的一中政策。
再從代表團的名稱上來說,德國也沒有踩踏一中政策的紅線。台灣把代表團稱為「德國國會友台小組」,其中的「台」貌似指的是「台灣」。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代表團的德文名稱是Freundeskreis Berlin-Taipei im Bundestag,譯為中文是「柏林-台北議員友好小組」。注意名稱中是「柏林—台北」,而不是「柏林—台灣」,更不是「德國—台灣」。
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名稱極為敏感,對任何有凸顯台灣為一個國家的企圖都不能容忍。2021年立陶宛打破國際慣例允許台灣使用了「台灣代表處」而非「台北代表處」的名稱,中國政府不惜降級中立外交關係,成為嚴重的外交事件。德國政府顯然吸取了立陶宛事件的教訓,深諳「台北」和「台灣」一字之差的奧祕。正如代表團議員們向媒體透露的那樣,他們多次申請修改代表團的名稱,但都沒有得到德國聯邦議院管理部門的批准。
台灣方面雖然將代表團稱為德國議會「友台小組」,但不論是為代表團舉行的宴會還是新聞發布會上,懸掛的橫幅其英文翻譯中,都老老實實將其中的「台」寫成Taipei。這裡恐怕多多少少有蔡政府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
誰能說清楚德國議會代表團對台的5天訪問能給台灣帶來多少實在的利益,又能為德國帶來什麼實際好處?(作者為多倫多聖力嘉學院退休教師)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