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將陸續公布新版《防衛計劃大綱》、《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及《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防衛三文件,依據日方官員與媒體透露的訊息,安倍提出的安全保障戰略可望延續,新版著眼於中國大陸對日本周邊安全的挑戰,將提高水陸兩棲作戰與彈道飛彈應對的能力,強化沖繩等西南群島防衛能量。

修憲擴軍提升反擊能力

安倍時代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以「國際社會的關切事項」表述中國軍事實力增強對區域安全的影響,認為中國試圖「以力量改變現狀」,此次修訂將中國的影響上升為「安全上的重大威脅」。負責防衛三文件修訂討論的自民黨安保調查會長小野寺五典表示,修定的目的在讓日本擁有切實的威懾力,但共同執政的公明黨對此抱持疑慮。

日本評估中共「20大」後,邁向第三任期的習近平將進一步推升國力,2027年東亞勢力平衡可能轉向有利中國。因此,防衛省計劃以5年及10年兩個期程強化防衛力的目標,其核心為應對「敵基地攻擊」的長射程飛彈、無人機等7大領域,力爭2027年前建立「防區外防衛能力」,以建立「在負責任地應對他國進攻、接受盟國支援的同時,可阻止並排除進攻的防衛力」,規劃2032年前獲得超高音速等更先進武器,實現精實「反擊能力」建構。這些目標將具體反映到新「防衛三文件」,並在今後的防衛預算中落實。

岸田內閣為兼顧憲法第9條的「和平主義」與強化防衛力,準備擴大解釋「專守防衛」,以建立具「反擊能力」的自衛隊,但日本防衛省相關人士堅稱,自衛隊在「和平主義」制約下,轉型為攻擊性武裝力量,並非選項。中國認為日本調整防衛政策,針對性極強,藉口「中國威脅」達到修憲擴軍的目的,不僅對中日關係造成負面影響,更將招致東亞國家無謂的軍備競賽,無助區域安全情勢穩定。

在二戰日本投降77周年紀念儀式上,岸田文雄首相重申,日本作為一個和平國家,會將歷史的教訓銘記於心,為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作出努力,永遠不重複戰爭的恐怖。岸田突出「不忘戰爭歷史」,表達「不戰的決心」,立場與1994年村山富市社會黨政府相近,反而與安倍的「積極和平主義」有別。

台灣有事非意味挺台獨

日本關注台海情勢,憂心「台灣有事」,並不意味挺台獨,前日本參議員、民間智庫PHP研究所理事長江口克彥認為,不應該對日本制定《台灣關係法》抱持過高的期望,那是美國的國內法,而非國際條約,日本國情不同。無論就短期或中長期而言,「努力維持日本的台海現狀,是最好的選擇」。

岸田17日於參議院答詢時指出,台海和平穩定極為重要,盼透過對話、和平解決該問題,此為日本一貫立場。在日本的對中外交中,不存在支持台獨與否的問題,「抗中」亦非岸田外交的選項。岸田任命保守立場鮮明的高市早苗出任經濟安保大臣時,即要求莫在《經濟安保促進法》草案中直接點名中國,避免造成中、日間不必要的爭端。

全球化形成中日經濟上的互賴,2020年日本自中國進口占全體總額的26%,占比高居第一,擴大投資中國對日本競爭力的提高至為關鍵。日本受制於美、中競爭,但也難以承受與中國經濟脫鉤的代價。日本「經團連」會長十倉雅和認為,中日關係並非在競爭與合作間二擇一,而須通過競爭與合作打交道。日本內閣甫剛公布的「外交相關輿論調查」顯示高達79%日本人對中國「沒有親近感」,但9成日本年輕人認為「發展中日關係重要」。

儘管日本對「台海有事」措詞強硬,但介入台海戰爭可能性極低。日本除極端保守派之外,多數日本國民對政府超越和平憲法的舉動極為警惕,不支持日本捲入戰爭。「台灣有事」出兵台灣,對自衛隊而言不具現實性,不存於日本戰略安全想定中。國人並不樂見兩岸兵戎相見,蔡政府莫錯估形勢。

#能力 #岸田 #中國 #戰爭 #防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