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需要的是舞台、機會,大陸正好給我們台灣年輕人這樣的機會和發展空間。」從大學期間的實習開始,台灣青年刁威淇與大陸結下不解之緣。在大陸工作生活近3年,刁威淇在這裡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大陸,也為自己尋到一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作為教育院校畢業生,同時是比較早在大陸從事社區服務工作的台灣同胞,刁威淇認為,在教育理念方面,台灣有其先進和獨到之處。因此他在工作中有意識地台灣的特色教育理念與大陸的社區服務工作相結合,想方設法用共同的人文情懷將社區居民聯繫在一起,為社區「培」共同的文化之「根」。

與大陸的初次接觸:得到了意想不到的鍛煉

刁威淇生長於台灣,大學就讀於台北教育大學。2015年,正在讀大三的刁威淇獲得了一份在湖南長沙實習的機會,於是他第一次來到大陸。刁威淇還記得,當時他對來到大陸時的感受。「剛下飛機時我很興奮,大陸和台灣太不一樣了。但第一個星期,我就哭著想要回家。」刁威淇說,正是因為大陸和台灣在氣候、消費、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他打起了退堂鼓。後來在父母的說服下,他才堅持留了下來。「我爸說,既然已經到了大陸,就堅持一下,看看不一樣的地方,多學習一下。」

實習項目只有短短2個月的時間,但這已經足以讓刁威淇對大陸大大改觀了。在出發時,刁威淇對這次實習的設想是,「待在一個班級裡,每天帶幾個小朋友上課,這樣度過兩個月。」但令刁威淇沒想到的是,這次實習讓他得到了很多鍛煉,也給了他更多去瞭解大陸的機會。

「第一個月,領導讓我在公司4個部門學習,平均每個部門讓我待一個禮拜。第二個月,領導就讓我出差到青島、西安,輔導當地的加盟機構落地開業,幫助他們備課、招生、培訓員工。」在長沙這間連鎖培訓機構實習期間,刁威淇得到了個人的成長,他也感到很震驚。「我覺得大陸其實超級開放的,在做事情上面他很敢讓人去做、去嘗試。我從來沒有想到過,作為一個小小的實習生、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我能出差兩次,還能參與這麼多的工作。」

剛抵達大陸時的不習慣很快變成了不捨。在實習結束、離開大陸時,刁威淇暗自告訴自己,「以後我一定要回到大陸來,只要有機會,我就要回到這個舞台上來。」

這個心願很快就有了回應。從台北教育大學畢業後,刁威淇在台北當了兩年小學老師。2018年6月,刁威淇應聘到廈門海滄區任社區主任助理。

開展「培根計畫」,為社區少年「培」歷史文化之「根」

「社區主任助理的工作相當豐富多彩。海滄區作為廈門重點建設的台商投資區,特別重視學習台灣社區治理的經驗,包括垃圾分類、公益團體等台灣相對成熟的社區管理經驗和做法,所以我在工作中,特別有價值感。」也通過這份工作,刁威淇直接與大陸居民互動,對大陸的治理模式有了更加深入和真實的瞭解。刁威淇坦言,作為台灣青年,這是他最寶貴的收穫。

2019年,在大陸第一座以紀念開台王顏思齊為主題的文化設施——海滄開台文化公園落成後,刁威淇擔任公園解說員一職。400多年前,生於海滄青礁村的顏思齊率領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等眾多閩南健兒,縱橫台灣海峽,拓展海上貿易,駐紮屯墾定居台灣,實現台灣由蠻荒邁向文明的起步,因此被稱為「開台王」。開台文化公園的落成,正是對先祖篳路藍縷的艱辛開台文化的紀念,也成為兩岸顏氏宗親魂牽夢縈的祖地根脈。

海滄開台文化公園落成後,刁威淇擔任公園解說員一職,為來訪旅客介紹開台文化。

在向參觀者介紹這段歷史的同時,刁威淇深刻地感受到兩岸歷史文化的同根同源。更讓刁威淇有成就感的是,在擔任開台文化公園解說員一職之餘,他嘗試利用自己的教育背景,在街道、社區、小學、家長的支持下開展「培根計畫」。通過給社區裡的孩子做導覽培訓,刁威淇將孩子們培訓成了一個個小解說員。後來,這些孩子承擔了許多公園的宣講工作,還接待過不少兩岸的重要領導。「孩子們通過瞭解這部分當地的歷史文化,對腳下的土地產生了更多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孩子們回到家裡也會把這部分知識分享給家長,達到『小手拉大手』的效果。」刁威淇說。

為山區學生留下善於溝通的心

刁威淇在社區的工作性質較為靈活,除了在村居駐點的工作,他還可以參加部分專項工作。2020年下半年,刁威淇參加了位於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的積石山西部扶貧項目。在愛心企業、社會組織的幫助下,他和一同參加項目的夥伴為積石山縣鋪川鄉陽山小學的小學生們送去了營養午餐、直飲水,更為孩子們留下了特色課程、愛心超市、夢田計畫等新理念。

在學校扶貧過程中,刁威淇發現,學校很多學生的家長都在外地打工,這部分學生大都由祖輩隔代教養,平時很少有機會跟父母溝通。「作為台胞,我都可以通過微信和台灣的家人有聯繫,為什麼這些小朋友沒有辦法做到這個事情?」於是,刁威淇嘗試給學生搭建設備,讓他們得以和家長聯繫。但在電話接通後,刁威淇卻看到了讓他意想不到的一幕。「電話的那一頭要麼是工作很忙、沒有空,要麼就是見面之後不知道說什麼。」因為這一情況的發生,刁威淇在扶貧期間幫助學校設計了一系列課程,用以培訓學生更好地和他人溝通、表達自我。「課程分不同的年齡段,讓孩子們可以更好地適應。希望他們通過這樣的一套具備互動性的課程,能夠懂得愛、幫助別人跟表達自我。」刁威淇說。

對於能夠參與扶貧項目,刁威淇感到榮幸。「扶貧讓我看到更不一樣的大陸,也是因為在這段時間對接了很多企業、資源,讓我知道我們能做的更多。」刁威淇說,在夢田計畫中,學校師生想打造一塊校園農場,結合學校的德育目標,希望能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令刁威淇印象深刻的是,這個農場「說蓋就蓋」,在多方力量的幫助下,農場在近兩個月的時間裡完成搭建工作並投入使用。刁威淇說,在大陸常有這樣相似的感受。「最近廈門在提倡不要使用塑料吸管,然後很快的,麥當勞、星巴克、肯德基等所有能想像需要使用吸管的地方,全部的塑料吸管都變成了紙吸管。從這樣的小事足以看出大陸做事的力度和魄力。」

以增進兩岸青年交流為己任

「現在看來當年決定來大陸發展,很正確」,刁威淇直言,在台灣的朋友聞知他在大陸的發展狀況,也托他幫忙找尋來大陸發展的機會。「就像我爸說的,年輕人需要的是舞台、機會。大陸正好給我們台灣年輕人這樣的機會和發展空間,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台灣年輕人有意願來瞭解、認識大陸,進而來大陸就業或創業。」

「『打工人』,『打工魂』,接下來我會繼續好好地把工給打好。在『打好工』的基礎之上,在我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會去多跟相關單位有所交流,從事兩岸青年交流的工作。」從事兩岸青年交流,已成為刁威淇的使命。刁威淇認為,因為只有更多的台灣青年認識到兩岸和平發展,才能創造兩岸人民共同的福祉。同時只有透過更多的交流與瞭解,才有辦法讓兩岸青年互相理解與認識。「我覺得,目前兩岸青年交流很充分了。下一步,要更多考慮的是,如何讓台灣青年願意留下來。我覺得可以在開展交流活動時採取更有針對性的交流,如鄉村振興論壇、人文學論壇等主題交流活動,讓台灣青年在交流中更好地融入當地青年。」

(姚慧蘋/深圳《晶報》記者)

#教育 #大陸 #開台王 #社區服務 #台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