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新聞網開設了「兩岸徵文」欄目,發表「台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台灣」的文章。我來自大陸,身居加拿大多倫多,從未踏足過台灣寶島,沒有直接近距離觀察過台灣,也沒有遊歷台灣的親身經歷。本對台灣無權奢談觀後感,只是近兩年沒少看台灣的電視網路節目,通過台灣媒體多多少少瞭解了一點兒台灣,斗膽草就此文,抒發心中感覺,和讀者分享,難免有以偏概全,有一葉障目之嫌。
近些年來,每年休假時總要離開加拿大到世界其他地方走走看看。原計劃2020年4月份到台灣旅遊,未曾想2020年初首先在大陸爆發了新冠疫情,隨後疫情在世界各地爆發。出國休假旅遊的計劃徹底泡湯。
為了準備去台灣的旅遊,我2019年底時開始查找有關台灣的資料,觀看有關台灣的視頻。初時看的都是有關台灣旅遊的視頻和文字數據,後來看到一些鏈接,逐漸開始看台灣的新聞頻道,自此一發不可收拾,開始愛上了台灣的媒體。
每日吃早飯時,我總是邊吃邊看台灣的新聞頻道,或是「中天」、或是TVBS、或是「寰宇」的新聞直播節目。快速瞭解一下當天發生在台灣、大陸、和世界各地的大事和重要新聞事件。從這些節目我可以瞭解台灣媒體和媒體人對世界上發生的重要新聞怎樣從不同角度進行報導、詮釋和解讀。
晚飯後睡覺前,我喜歡看一些政論訪談節目。剛開始我是「綠媒」和「藍媒」節目都看。但我後來發現 「綠媒」的節目對大陸充滿了偏見,節目中充斥「反中」、「仇中」的氣氛。例如長期使用歧視性的「武漢肺炎」來指稱新冠病毒,對大陸的新冠疫苗無端攻擊。後來我放棄了「綠媒」,只看一些比較中立或偏藍的節目。
通過觀看台灣的媒體節目,感觸比較深的有下面幾點。
一是台灣媒體之自由與開放。雖然在台灣執政的民進黨對「藍媒」不斷打擊、限制,例如2020年11月關閉了「中天」有線電視頻道,但在台灣仍然可以公開聽到不同的政治聲音。
政論節目邀請的人來自不同的黨派,有國民黨的,也有民進黨的和民眾黨的代表參加。這樣的節目不是「一言堂」,而是各抒己見,觀眾有機會聽到不同的觀點,有些往往是針鋒相對。
在節目中對政府的方針政策進行評議和批評是家常便飯。比如抗議執政當局關閉「中天」,反對從美國進口「萊豬」,質疑蔡英文的博士論文造假,就台鐵出軌翻覆事故要求蘇貞昌道歉,要求傳召台灣駐日代表謝長廷質詢其挺日向海中排放核污水的言論,等等。媒體的開放自由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履行了傳媒對政府行為的監督職能,同時也滿足了公眾對獲取真相的知情權。
台灣的新聞自由度在亞洲數一數二。據「無國界記者」組織發佈的《新聞自由指數》,台灣近幾年(如2020年和2021年)穩居亞洲前2位。
二是台灣親中人士觀點之鮮明令人印象深刻。我常看的媒體節目,包括「少康戰情室」,「寰宇全世界」, 「正經龍鳳配」, 「世界一把抓」,「文茜的世界週報」, 中天電視台的「國際直球對決」和「全球大視野」,還有不同人主持的「觀點」節目,等等。
除了如趙少康、岑永康、林嘉源等優秀的節目主持人之外,節目請來的嘉賓往往都水平頗高。我喜歡的嘉賓包括唐湘龍、賴岳謙、楊永明、郭正亮、蘇宏達、介文汲、黃介正、黃奎博等。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有退休的前政府官員,資深媒體工作者,大學的教授,某一領域的專家學者,等等。
台灣執政的民進黨政府配合美國的反中政策,明裡暗裡推動台獨。在此大背景下,還是有不少有識之士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無懼被扣上「親中」的帽子。他們為大陸取得的科技成就而高興,也能客觀看待大陸存在的問題。對於美國對中國的無端指責和打壓,他們能夠仗義執言。他們也深知台獨沒有出路,兩岸是血肉同胞。不希望大陸和台灣交惡,更不希望兩岸兵戎相見。他們獨立的思考,有理有據的觀點常常使我眼前一亮,深受啟發。
三是台灣的女性媒體人令人刮目相看,佩服不已。像是尹乃菁、陳鳳馨、陳文茜、雷倩等,個個伶牙俐齒,對政治話題侃侃而談,引經據典,頭頭是道,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她們既有顏值,更有才華。從台灣女性媒體人這一窗口,可以窺見到台灣社會女性地位的提高,受教育程度之高,台灣性別平等方面的進步。據說台灣政壇女性比例之高,遠遠超出國際平均值。
四是我觀看台灣媒體時的一點困惑。由於地域和文化差異,採用的不同標準,台灣媒體翻譯某些外國人名和地名時使用了不同的漢字。對於大陸的觀眾、聽眾或讀者來說有時很不習慣,甚至不知所云。比如加拿大總理Trudeau,大陸譯為「特魯多」,台灣譯為「杜魯道」。位於西太平洋的島嶼國家Palau, 大陸譯為「帕勞」,台灣稱之「帛琉」。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慢慢習慣這些人名和地名。
最後,我想說一點台灣媒體的不足,就是話題比較單一,不夠豐富。一個話題或事件有時要談論好多天,有老生常談之感,難免使人感覺枯燥乏味。
在抗擊新冠病毒的一年多的時間裡,台灣媒體幫助我調節心情,撫慰焦慮,克服煩躁,保持心理健康。觀看瀏覽台灣媒體現在是我每天離不開的任務,是起床後的第一件事,也是就寢前的最後一件事。
筆者所在的加拿大目前正經歷第三波疫情高峰。台灣也連續一周每日新感染過百。我祝願疫情早日過去,海峽兩岸人民早日恢復交流,以兩岸的和解與和平為目標,以智能面對兩岸之間的不同與差異,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張晰/多倫多聖力嘉學院兼職教師)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