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四分五裂,軍閥割據的中國,因著抵禦外侮的需要,同時一部份軍閥的地盤已受到侵略者日寇的掠奪佔領,各軍閥間不得不團結起來,救亡圖存。抗日勝利之後,表面上各黨各派都向蔣先生輸誠靠攏,中國已是一個統一的中國,蔣先生也成為這個象徵性統一中國的唯一領袖,這促使蔣先生對權勢的壟斷與行使,不作第二人想。

在各黨各派服膺蔣先生的統治中,唯一持異議的是中國共產黨和民主同盟,也許正因著戰爭的成就,更增進了蔣先生對贏得內戰的自信,他在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的前期,未能運用政治的妥協,推遲內戰的爆發,寔屬失策之至。

一個一貧如洗的中國,再經八年的堅苦卓絕抗戰,民生凋敝,國事蜩螗。這時候人民望治心切,主政者應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犧牲精神,予民休養生息,切忌衝動,掀動干戈。美國鑒於中國和平的重要,曾派特使馬歇爾將軍來華,調停國共之爭。國內各界也鑒於和平之重要,在各方奔走呼籲下,促成政治協商會議。上世紀七零年代,在美國讀到蔣勻田著「中國近代史轉捩點」一書,其中對國共和談記述甚詳,雖事隔四十年,猶能記憶事件梗概。為使存真不虞誤傳,曾上網向臺北國家圖書館查閱該書,搜尋結果,答案為零。

導致政協破裂的關鍵,據蔣勻田先生書中敘述,為行政院四十席政務委員配額觸礁,不為中共及民盟接受。原議各黨配額,中共與民盟共十三席,兩者要求十四席,取得院會的否決權。中共同時聲稱此多出的一席,願讓與民盟,被國民黨當局拒絕,談判到此破裂,隨之內戰宣告爆發。

從上述中共要求十四席配額,並將爭取到的第十四席配額讓予民盟,說明中共的妥協意願甚強,他們在強大國軍壓力下,沒有取勝的把握,甯舍武力鬥爭,轉向長期的政治鬥爭,故雅不願從事內戰的冒險。茍執政的國民黨稍予妥協,放眼未來的執政與建設,以當時蔣先生及國民黨的聲望,可謂眾望所歸,若能勵精圖治,中共要想在短時間內奪取政權,幾乎沒有可能,這是蔣先生的最大失著。

之後的歷史發展已無容贅述,徐蚌會戰失敗,致蔣先生的聲望跌至穀底,要求蔣先生下野之聲,響澈全國,蔣先生於一九四九年元月二日宣佈下野,這在他老人家生命的激流中,造成他極大的恥辱感,心態一生中再未得到平衡,凡他老人家感到對他有輕視的人和事,他都會下意識的尋求報復。白健生將軍只是促成他下野的最後一根稻草,追隨蔣先生來台共同反共,他卻不領情,殺之而後快(事見谷正文將軍回憶錄)。(待續)(作者為陳大權,現居美國紐約州)

#蔣先生 #內戰 #中國 #史話 #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