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美國在阿富汗經歷「西貢時刻」後,從美政府到智庫,都普遍擔憂阿富汗的失敗將重創美國威望,甚至導致半個多世紀來在亞太打造的體系瓦解。最近,美國《外交事務》雜誌發表系列文章《海峽告急——關於台灣所受威脅的辯論》,彷彿是在提前向台灣隔空喊話「打氣」。細讀這組文章,可以看出美方的算計和憂慮,也有對美國干涉台海局勢是維護和平的粉飾,觀察者網翻譯此系列,謹供讀者參考。整個系列共有四篇文章。前三篇為作者們對奧莉安娜·斯凱勒·馬斯特羅所寫的文章《台灣的誘惑》(2021年7月/8月刊)的回應,最後一篇為馬斯特羅的答覆。本文為系列第一篇。

最近許多文章都在警告中國「侵略」台灣海峽的風險越來越大,奧莉安娜·斯凱勒·馬斯特羅所寫的文章《台灣的誘惑》(2021年7月/8月)就是其中之一。這類文章已經變得如此常見,以至於在華盛頓造成了一種對「入侵」的恐慌——這對美國和台灣地區的利益都是有害的。

對中國大陸即將攻擊的擔憂,是近年來促使華盛頓削弱其長期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的部分原因,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解除了部分華盛頓與台灣地區之間官方交往的限制。這同時也加強了最近要求華盛頓放棄其「戰略模糊」政策的呼聲,即是否會保衛台灣地區免受攻擊。

儘管馬斯特羅沒有明確表示支持這些政策變化,但她的確表示,美國在防止大陸對台灣地區的騷擾方面沒有更好的選擇,這意味著華盛頓雖然看起來有許多選擇,但事實上束手無策。實際上,風險並不像她所說的那麼迫在眉睫,而且也更易於管理。美國可以通過加強台灣的自衛能力,以及在亞太地區採取更輕、更分散——因而也沒那麼脆弱——的武力姿態,來維持台灣海峽的穩定。同時,華盛頓應強化「一個中國」政策,強化「戰略模糊」的政策,避免對台灣地區作出無條件承諾。

不過馬斯特羅的確正確地觀察到,如果大陸對台灣地區採取軍事行動,它將有幾種選擇,從攻打到封鎖,再到佔領離岸小島,或者打擊選定的經濟或政治目標。儘管其中一些選擇相對其他選擇更現實,但每種選擇都將帶來巨大的風險。但與馬斯特羅的觀點截然相反,北京不太可能嘗試其中任何一項,除非它感覺自己真的毫無退路可言。

大陸最果斷的選擇應該是攻打台灣。但它在當下——至少在未來十年內——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很低。此外,如果失敗,將在台灣留下殘破不堪的艦隊,軍隊也會被俘,即便是北京也無法將這一結果說成是勝利。如果像大多數中國問題的分析人士所想,政權安全是大陸的首要任務,那麼要想成功攻打台灣,大陸就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可以肯定的是,大陸最近的軍事現代化建設已經產生了新的、強大的效果,人民解放軍可能會在衝突一開始就對台灣和部署在該地區的美軍造成巨大破壞。但是,解放軍仍然缺乏必要的海空力量,以成功地完成對台灣的攻擊。同樣重要的是,它在訓練方面、在培養下級軍官主動行動的意願或能力,以及在大型複雜行動中協調地面、海上和空中部隊的能力方面仍存在弱點。

為了更好地瞭解中國大陸海軍的實力,可以拿美國同日本作戰的軍隊做個對比。美國於1945年從日本的守衛部隊手中奪取了沖繩島,當時派出的軍隊規模與台灣目前的現役軍隊大致相當,擁有一支重達240萬噸的艦隊,由22艘航母、18艘戰列艦和29艘巡洋艦支援。

而中國大陸兩棲艦隊今天的總噸位僅為40萬噸,將由規模小得多的作戰艦艇編隊提供支援,與二戰中的戰列艦和巡洋艦不同,這些艦艇沒有配備能夠支援岸上部隊的大型火炮。中國大陸可以用民用船隻來補充其海軍運輸艦,但這些船隻卸貨速度很慢,同英國1982年在福克蘭群島重新發現的情況類似,這些船隻將與艦隊共享數量有限的登陸艇,用於從船上向岸上運送補給。中國大陸的傘兵或直升機部隊也可以嘗試穿越海峽,但他們面臨更大的限制,而且更容易受到台灣地對空導彈的襲擊。

即使中國大陸能將兩棲運輸艦隊的規模擴大三倍,其艦艇仍容易受到美國和台灣地區的反擊。為了奪取對台灣地區的控制權,中國大陸需要將其艦隊在台灣海岸線附近駐留數周,這樣則容易變成台灣或美國轟炸機、戰鬥機和潛艇發射的反艦巡航導彈的目標。即使解放軍成功佔領了港口或機場,美國的轟炸機或潛艇也可以使這些設施失效,前提是台灣軍隊沒有首先破壞這些設施。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大陸可以打擊美國在日本的基地,並威脅在台灣以東行動的美國艦隊。但是,除非台灣地區不戰而降——大陸政府不太可能拿自己的地位做賭注——否則大陸不可能在台灣的海岸線上把艦隊維持足夠長的時間,以取得勝利。

與其全面攻打台灣,中國大陸還可以選擇空中或海上封鎖,以此讓台灣地區失去貿易自由,直到它屈服。但成功的可能性較小且不那麼確定,而負面影響將會是災難性的。封鎖將要求中國大陸在台灣以東長時間運作飛機和船隻,這樣會再次使它們成為美國轟炸機、飛機和潛艇的目標。正如馬斯特羅所指出的,中國大陸可以通過打擊美國在日本的基地來回應,但這樣做會引發一場更廣泛的戰爭,考慮到以上風險,中國大陸還是會停止攻打以避免這一結局。

馬斯特羅承認,「除非中國大陸有信心能夠迅速取得勝利,否則不太可能攻擊台灣。」但就其性質而言,封鎖需要數月,有時甚至數年才能產生效果。即使是幾個月的時間,也足以使美國調動其龐大的軍事力量來打破封鎖。如果真的實行封鎖,美國不僅可以攻擊中國大陸軍隊,還可以通過反封鎖來應對。因此,這個選項也不太可行,就像攻打台灣地區一樣,只有在其基本上不戰而潰的情況下才會成功。

比攻打或全面封鎖風險更小的是更有限的強制行動。例如,中國大陸可以在大陸海岸附近立即佔領台灣控制的一個小島,或者打擊台灣的經濟或政治目標。台灣金門島離大陸海岸只有5英里,在大炮射程之內。佔領金門島是在中國大陸目前的軍事能力範圍之內的,這既能表明中國大陸的決心,也不會使北京捲入更大的衝突之中。如果中國大陸迅速佔領金門,然後停止軍事行動,那麼接下來就是台灣——乃至全世界的責任來回應這一既成事實了。

但正如馬斯特羅所暗示的那樣,北京不太可能僅僅因為有能力採取有限的軍事行動,就立馬這樣做。幾十年來,中國大陸一直有能力攻佔台灣最近的近海島嶼,但一直沒有行動。馬斯特羅認為,如果中國大陸決定在未來佔領其中一個島嶼,那麼這次襲擊將不是「分階段攻打的一部分」,未來將會不容樂觀,而且美國或台灣地區的情況也會發生明顯的轉變。

同樣,大陸在打擊台灣地區之前,也必須多想一想。從歷史上看,壓迫性轟炸(coercive bombing)的成功是有限的,此類襲擊將使中國大陸面臨相當大的經濟和政治風險。再加上大陸很關心自己的國際聲譽,雖然它可能永遠不會放棄使用武力統一台灣,但它並不急於在沒有明確借口和符合其政治目的的結局的情況下攻擊台灣。

華盛頓和台北不應對大陸日益增長的軍事實力反應過度,而應通過一系列更加平衡的軍事和政治措施促進和平與穩定。在軍事方面,他們應該繼續實施各自的拒止戰略,通過加大難度以阻止對手實現其戰略目標,來阻止中國大陸的侵略,這既不需要大規模的軍事集結,也不需要美國和台灣軍隊的整合。

為此,美國應該在西太平洋部署較輕便的軍事規模,以更好地抵禦中國大陸的攻擊,如果中國大陸海軍和空軍攻擊台灣地區,美國將更有能力擊垮他們。它應該將投資分散到空軍和海軍,而不是地面部隊,多部署些遠程反艦導彈,少搞些打擊中國內陸的武器,還有用輕型航空母艦以補充大型航母所缺乏的力量。這種調整將突出進攻性軍事行動會給中國大陸帶來的巨大風險,並給美國提供一套更可行的方案,這些操作在發生危機時不會使風險升級。

台灣地區也應該改善自己的防禦政策。在蔡英文的領導下,台北採取了更理性的防禦策略,強調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華盛頓應該促進這一策略的推進,給台北出售能夠經受住中國大陸攻擊的防禦性武器,包括反艦巡航導彈、智能地雷、無人機和防空系統,而不是台北過去偏向的脆弱飛機和軍艦。在台灣方面同意的前提下,出售武器可以加強其部隊,特別是預備役部隊的戰備和訓練。

華盛頓需要正確的政治戰略來配合這些軍事方面的調整。正如開創博弈論的托馬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所觀察到的,保證是威懾的必然結果,因為它為潛在的對手提供了除入侵之外的另一條路徑。因此,華盛頓在同台灣地區進行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時,不應再進一步模糊官方對「一個中國」政策的政治上的承認,這一明確是美中外交關係正常化的協議的核心。美國還應明確重申其不會單方面主張「台獨」,同時支持和平解決兩岸分歧,繼續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

同時,美國應在氣候變化和疫情管理等問題上與中國開展雙邊合作。它還應與中國展開正式的核對話,並投資改善軍事和民事危機的溝通渠道,包括雙方的海岸警衛隊船隻相遇之後的談判程序。在私下裡,美國總統應該向中國主席強調統一的主要障礙不是美國軍方或美台關係,而在於中國自己未能制定出一個可行的和平統一戰略來吸引台灣人民。

由於北京與蔡英文當局沒有接觸,這些措施不太可能很快改善兩岸關係。但是,通過兼施威懾和保證的長期平衡戰略,美國可以在為中國敞開積極變革的大門的同時,阻止中國的冒險主義。

【作者雷切爾·埃斯普林·奧德爾(RACHEL ESPLIN ODELL)是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東亞項目的研究員,埃里克·赫金博特姆(ERIC HEGINBOTHAM )是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研究中心的首席研究科學家】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常宜譯自美國《外交事務》網站,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中國大陸 #台灣 #美國 #台灣地區 #華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