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會長哈斯(Richard Haass)12月13日再度強調華府「戰略模糊」政策已然走到盡頭,必須轉向「戰略清晰」,使爭議已近卅年的老議題「戰略清晰」又引起熱烈討論。
哈斯去年就曾在《外交》雜誌(Foreign Affairs)撰文呼籲戰略清晰,引起激烈辯論。拜登上台後雖不時有跳脫一中政策框架的言論或舉動,但政策終究沒有變。比起部分論者樂觀認為華府正向戰略清晰擺盪,這更像戰略模糊中的逐漸清晰。
再從以下五點來看,吾人可推論短期內華府仍沒有轉向戰略清晰的理由。
首先,台灣沒有受到迫在眉睫的威脅。雖然對飽受騷擾的台灣人來說不太公平,但北京除了好戰言論與堅定決心外,還沒看出它有立即出兵的意圖,能力來看也是如此。
其二,共軍侵台劇本早就安排美國為主角,美方態度清不清晰,本質上不會有更多嚇阻效果,更要承擔北京對公開「越過紅線」的可能反應。西太平洋的對峙與緊張,容不下任何誤判火種。
其三,對於英國、澳洲、加拿大這些盎格魯撒克遜夥伴而言,他們可能不在意因戰略清晰而捲入台海衝突(反正也不是在自家門口打),日本亦然。但不能保證南韓、東協這些域內重要勢力抱持同樣想法。和平時期藉由民主自由價值的拉幫結派,到戰時是否仍會如此管用?
其四,台北恐會仗勢挑釁。即北京所謂「挾美自重」。戰略清晰並非為台灣改變現狀亮綠燈,而是在中國侵略前提下的對台軍事承諾。但只怕受保護傘庇蔭的台灣會因保護而更加莽撞挑釁,尤其如果蔡英文的繼任者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或甚至「激進的台獨工作者」,戰略清晰恐合理化台獨行徑,真正邁出改變現狀的「危險一步」。政客嗆聲更有骨氣,社會倚美而怠,搭美國防衛便車,甚至「置板凳」期待美中一戰,這或許是美國人戰略清晰將得到的回饋。
最後,嚇阻成功關鍵在於意圖與能力。意圖受能力支持。哈斯要求華府加強西太平洋軍事部署,這意味美軍要不就抽調其它戰區資源(如東歐、中東),要不元老院就多加國防預算。但拜登上任後的大砍國防預算讓後者近乎天方夜譚,而前者又延伸出一個問題:現階段美國是否有能力同時應對兩場區域衝突?中俄頻繁軍事演習大家看在眼裡,假如東歐與台海同時有事,美軍是否能同時面對?
戰略清晰也延伸出另一個問題:台灣人如此相信美國人會來,那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美軍?美國人作戰理念在於「減少傷亡」、「縮短戰爭」,在傷亡最高、美國人最介意的地面衝突上,台灣人是否做好大量犧牲的準備?消耗量極大的現代戰爭中,台灣是否有足夠、持續的後勤能量提供給最重視後勤的美軍作戰?美軍也在意與盟友的軍事合作與安全互助,平時需奠定大量合作基礎才能避免戰時再臨危協調、磨合。
如果這些條件都做不到,如何說服美軍為「不願犧牲」的軍隊、人民流血流汗?美國人期待台灣積極備戰、敢於犧牲,戰略清晰後的台灣恐怕呈現美國人不一樣的答案。如此又何來期待華府轉向戰略清晰?
誠如哈斯所言「現狀非一成不變,華府就該改弦易轍。」但華府毫無理由要用代價高昂的軍事承諾牢牢把可操縱的槓桿焊死。戰略模糊無法掌握現狀,因此往模糊中的清晰發展,而非走向戰略清晰。美中結構僵局持續緊繃,如何在戰略模糊中展現更清晰的動作與表態,讓北京明白美國人的意圖與能力,這講求華府高度智慧。
惟台灣人需明白,即使力求戰略清晰的哈斯,也強調「美國要繼續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重申不支持台灣獨立,避免採取象徵性提升台灣地位的舉動。」這是無庸置疑的美國共識。
(作者為軍事評論員、自由作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