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自福建泉州,這裡是僑鄉居多的一座千年古城,這裡有海洋文明發展留下的深深的烙印。每一條古街,都彷彿帶我回到民國時期:柔情的女子撐著油紙傘,穿梭在一棟棟紅牆白瓦之間。這些被稱作「番仔厝」的民宅,就如繁華都市裡最鏗鏘的絕響,印證了泉州人對那名撐著油紙傘的女子、那紅牆白瓦的追憶。

我熱愛泉州,熱愛他的溫柔和講濃濃地瓜腔的國語。我曾經在鄉下度過我最寶貴的童年時光,那裡有綠油油的田野,雨後的土壤散發出泥土的芬芳,我總以為,這就是人間最柔美的溫存。待我漸漸長大,鄉下也開始變了模樣,我們一家搬出了爺爺的番仔樓,開始新的生活。在那個年代,也許每個人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我們都在前仆後繼地毀掉舊房子,將它改造成華麗的殿堂。只是看盡韶華之後,開始彷徨和無望,只因為丟了老房子,丟了自己的文化之魂。

後來,回到鄉下,我總會去拜訪那些逝去的靈魂,那些被我們放肆遺忘的過去。每當我站在紅樓前,內心裡不自覺地燃起憂傷的怒火,我矛盾著,我熱愛著他們,可我們卻依然在前仆後繼地拋棄他們。我只能無奈地將這份哀思久久地壓在心底,大概沒有多少人能懂我對那段童年,對那個逝去的鄉村的思念。甚至,還要被挖苦。

最慶幸的是,我還能再感受到童年的感覺,還能再看到那樣的年紀,那樣的鄉村生活。這是我來到台灣之後的境遇。我是信命的人,大概是我的期盼被老天聽到了,才安排了這場相遇。

來到台灣兩個月後,我才第一次走進深坑老街,這座有名的豆腐城。那天,溫暖的陽光在午後時分才灑向這座靜謐的小城。石板鋪就的道路,輕履敲著石板,宛如穿越般,把我帶離喧囂,回到童年的歲月裡。我看到了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招牌——只是一塊刷白底油漆,用橘色塗料書寫著「柑仔店」的木板。

我深深被這樣的店頭吸引著。也許在我的童年裡沒有「柑仔店」這樣的招牌,可記憶裡,還留存著類似的小商舖。當我走進柑仔店,一個穿著連衣裙的可愛女孩,她正在挑選著要買哪個小糖果好。我竟看這一幕看得發了呆,噢,那不就是我嗎?深坑老街,第一次讓我的心咯登了一下,居然有如此安逸的地方,像是被複製了的童年,下意識地黏貼,然後重新播放。

抵台的第一天,巴士將我們從機場接送到深坑的時候,我望著窗外,內心糾結著。為何要把自己送到這種地方,我嫌棄並開始後悔自己的來台決定。從一處繁華都市,來到古樸的鄉下,總有一個不適應的過程,然而,在我身上,這樣的不適應只維持了一個下午的時間。第一次到電視上就看過的7-11便利店,店員友好地協助我進行購物,讓我瞬間感受到台灣人的溫暖和貼心。在那個童年,我們周圍的人,不都是這樣相互幫助著的嗎?可如今,我們卻對彼此害怕,以致冷漠。

小的時候,家人會在家門前不遠處的田野裡種各種食物,還有我最愛的大紅西瓜。每到豐收的季節,大西瓜都要擠滿整個後廳。這時候,奶奶便會挑著擔子,裝上好些個長得大又好的西瓜給親朋好友、鄰居叔叔阿姨們送去。偶爾鄰居家收穫了大冬瓜、大白菜之類的,也會拿些來跟我們分享。在那個年代的泉州,我們都在分享著自己的勞動成果,並且無私地相互關愛著。這樣的回憶,又是深坑送予我的。並且深坑老街,在繁華浮躁的社會下,還依然保有他的善良和甘願做的好性情。

也許我們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下,早就把自己迷失在繁華里,而忘記自己原來也是大地之子,泥土之身。台灣,沒有遺忘,沒有丟棄原本的自己,使得今日,我還能陶醉,還能感動和追憶。在台灣,像深坑老街這樣保留下來的,應該有許多許多。老街,保留下來的不只是它不朽的建築,還有生活在此處的人民:淳樸和不爭。

爭奪和好強,無疑不是這座小城的協奏曲,是那浮華的都市和不知足的慾望滋生而來。在繁華里迷失太久的心,應由這樣古樸的小城感化。(瑜子/福建泉州)

(本文來源:兩岸青年公眾號)

【徵文啟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台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台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眾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

#繁華 #童年 #鄉下 #還能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