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常見我國政府歡迎與感謝美國行政部門和國會的「友台」言詞或行動,貌似正常的外交回應,但若細究美方言詞或行動,就會發現我方歡迎與感謝的對象幾乎「不挑」,即使有損中華民國主權地位的說法,也會被包裹在刻意塑造的「友台」印象內,希望台灣各界認為美國就是挺台灣。

如果美國行政與國會部門不把台灣當成抗衡中共當局的籌碼,我方官員的歡迎與感謝就比較不會被懷疑。可惜總是有些美方人士忽略了兩岸七十多年來的法理與政治分歧,將之簡單地轉化為美國麾下的民主陣營對抗共產主義與威權體制,或只想將台灣視為美國印太戰略的前進基地,以致前述的懷疑總是有若干依憑。

與此同時,中華民國的執政黨正緩步掏空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不僅變成一個名詞,而且常被總統帶頭以「中華民國台灣」取而代之。所以,只要是美方彰顯台灣或壓抑中共當局的言行,就容易被我國決策層級官員直接以歡迎與感謝「笑納」,無論其背後的意圖與後續的影響為何。這是非常報喜不報憂的做法。

美國總統拜登這一年多有關防衛台灣的說法,屢遭白宮與國務院官員扭轉,稱美國的「一中政策」未變,且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台海現狀。台灣方面的官式回應多半是歡迎與感謝,卻刻意忽略美國「一中政策」加諸在台灣的緊箍咒,沒有任何回應。

另外,這幾年我國政府已制式化地對於許多美國國會的「友台」立法表示歡迎與感謝(有時還用由衷感謝),未來將持續關注法案後續進展,並與美國國會、行政部門保持緊密溝通。

事實上,多數的「友台」立法都雷聲大雨點小地未走完全程,但也完成了對設定受眾宣傳的使命。

至於最近當紅的、但應極難在美國第117屆國會任期於2023年1月3日結束前闖關成功的《台灣政策法》草案,內容雖然有部分有助於提升台美實質關係,但許多條文中明顯的「一中一台」呈現,而且所用的「台灣政府」(Government of Taiwan)一詞,如同這幾年美國國會許多草案條文一樣,將「台灣」視為國家而非《台灣關係法》中的地名。我國政府表達高度歡迎與誠摯感謝,對美國國會與提案議員由衷感謝,也將持續關注法案後續進展,並與美國國會、行政部門維持緊密溝通。

對於前述美國立法過程中「一中一台」的定位,以及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共和黨黨團的草案版本,將台灣明列為而非僅比照為「主要非北約盟邦」等,對台海所帶來的可能風險,我國政府幾乎隻字不提。

還有,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認為,《台灣政策法》草案對於美台關係的強化具建設性,但也有部分內容令人憂心。這顯示雖然美國朝野多傾向於給予台灣更多支持,但怎麼挺、挺到哪種程度都沒有共識,我國政府同樣幾乎隻字不提。

對於美國真心的挺台,即使有明顯的政治限制,台灣應該還是要表達歡迎與感謝,但若台灣的政府官員明知有些「友台」言行會為台澎金馬民眾帶來明顯風險,卻每次都只會說歡迎與感謝,不敢向美方相關人士及台灣各界說明,他們在領薪水時不會問心有愧嗎?(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歡迎 #感謝 #美國 #台灣 #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