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罕見無颱風登台,讓全台水情頻拉警報,去年10月中旬也陸續宣布各灌區停灌、休耕等限水政策。綠色和平分析本世紀末全台70座水庫集水區降雨趨勢,供應大台北用水的翡翠水庫年均降雨量將減少25%;供應大台南用水的曾文水庫連續無雨日則可能增約5成;然而政府卻沒有更未雨綢繆的應對措施,積極性遠不及氣候變遷的速度。
面對逐漸嚴峻的水資源問題,截至1月上旬已有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嘉義、台南等地區陸續停灌,創近20年來最大休耕面積,氣候變遷改變降雨型態,缺水將成為「新常態」,不只北部降雨量大幅減少,中南部面臨的乾季將更加嚴峻。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劉羿君表示,隨著近年降雨型態越趨極端,短時間強降雨導致水患增加,卻又幾乎每年都有限水措施,台灣正逐漸走向「旱澇交替」的氣候新常態,根據「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TCCIP)」資料推估,世紀末(2080-2100年)與基期(1980-2005年)相比,台中以北各水庫集水區平均年降雨量將減少超過20%,其中翡翠水庫預估減少25%,為北部降雨量減少最明顯的一座水庫。
而旱情嚴峻的中南部連續無雨日將較基期遽增近5成,其中以南投日月潭水庫最為嚴重,將增加51.3%,台南曾文水庫則將增加46.5%,就連目前已公布位置的水庫預定地中,南化第二水庫跟天花湖水庫集水區至世紀末連續無雨日也將增加超過40%。
劉羿君指出,「增建水庫僅是治標,緩減氣候變遷則是治本,若不改善氣候變遷現狀,水庫將無水可蓄」,現階段經濟部邀請各縣市首長以宣導影片抗旱,卻沒有更未雨綢繆的應對措施,未來停灌、休耕將大幅增加財政負擔,甚至影響糧食供給與民眾日常生活。
綠色和平呼籲地方首長應盡速宣示「氣候緊急狀態」,全面評估降雨及水資源對經濟及民生的影響,規劃並落實具體的減碳及調適策略,因應未來的台灣缺水常態。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