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共同成立的索拉茲跨國實驗室,2年來首度召開研究成果發表,由雙邊科學家交換研究心得。臺北榮總及陽明交大團隊發表前導性研究指出,轉移肺癌的癌細胞會重新「訓練」巨噬細胞,導致巨噬細胞「倒戈」變成協助癌細胞轉移的角色,這項發現有助於解釋肺癌轉移的過程。
由台灣及美國共同成立的索拉茲跨國實驗室(Stephen J. Solarz International Laboratory),今天於臺北榮總召開第一次研究成果發表。受到疫情影響,雙方科學家以視訊方式與會,互相分享肺癌及上呼吸消化道癌症的研究心得,象徵台美攜手發展精準醫療的決心。
索拉茲跨國實驗室是在《台灣關係法》40周年時(2019年),由台灣駐美代表處及美國在台協會簽訂執行協議及備忘錄而成立,由陽明交大、臺北榮總及美國國衛院營運執行。該實驗室的成立,主要是紀念生前支持台灣不遺餘力的紐約州眾議員索拉茲,並嘗試解答東西方人種對罹患肺癌及上呼吸道癌症的差異。
榮陽交團隊於會議中分享多項研究成果。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針對台灣人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的腫瘤微環境進行解析,當人體腫瘤細胞周圍環境不利於免疫細胞正常運作的時候,癌細胞就能規避人體的免疫系統,最終導致癌細胞轉移。在最新研究中,楊慕華研究團隊比較了原發肺癌與轉移肺癌,發現轉移肺癌的癌細胞會重新「訓練」巨噬細胞,不僅規避巨噬細胞可能的吞噬,還讓巨噬細胞「倒戈」變成協助癌細胞轉移的角色。這項前導性研究有助於解釋肺癌轉移的過程。
臺北榮總醫研部主任、陽明交大藥理所教授邱士華則發現,幹細胞中Oct4及Circular RNA 190基因,在肺癌、腦瘤、直腸癌或黑色素瘤等其他惡性腫瘤治療中,扮演重要關鍵的角色,如能有效抑制,則能減少惡性腫瘤的生長及轉移,大幅提升癌症治療成效。
而臺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也發表非小細胞肺癌之個人化精準治療,希望藉由蒐集數位病理、基因定序、醫學影像等資料,建立生物醫學大數據資料庫,提供客製化精準治療,作為病人重要參考,帶來更好的治療結果。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