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烏賊這麼聰明!科博館館長焦傳金,也是視覺神經科學與動物行為學專家,他28日在「科學家見面會」專題演講中分享烏賊研究成果指出,烏賊能分辨數量,具有「數感」;還會依據食慾狀態改變攝食選擇,具有風險評估能力,還可以透過訓練,建立價值感。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28日舉辦「科學家見面會」,邀請今年8月甫就任科博館館長的焦傳金,以「海洋中的靈長類:頭足動物的變色絕技與決策行為」為題進行專題演講,科博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前科博館館長李家維及、廣達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徐繪珈等人與會。
焦傳金,也是視覺神經科學與動物行為學專家、清華大學特聘教授,他的研究團隊從烏賊的偽裝、溝通及決策等行為實驗中發現有趣的人類經濟行為自然法則。焦傳金指出,希望能藉由科博館的影響探討力來積極推動全民科普教育,雖然「不需要人人都是科學家,但希望人人都是科學人」。
烏賊俗稱花枝,是無脊椎動物中腦神經系統最發達者,擁有約人類1至2歲智力。焦傳金以「二選一」的覓食行為實驗說明指出,烏賊會偏好選「蝦子」數量多的那一邊,並能正確分辨數量到「4」與「5」的不同,但並非永遠偏好數量多,「1」隻活蝦會勝過「2」隻死蝦。
焦傳金指出,烏賊會依據食慾狀況改變覓食選擇,在餓與飽不同狀況,會偏好選擇「2隻小蝦」或「1隻大蝦」的實驗,結果發現烏賊在飢餓時會偏好「高風險高報酬」的覓食策略,跟人類在飢餓狀態下的選擇行為一致。
此外,烏賊也透過訓練會建立價值感。焦傳金表示,讓烏賊在「0」隻蝦子與「1」隻蝦子間選擇,若選擇「1」隻蝦子就加碼另隻蝦子作為鼓勵,等建立牠有「1隻蝦子很棒」的價值觀候,再讓牠選擇「1」隻蝦子或「2」隻蝦子,牠會覺得「1」隻蝦子與「2」隻蝦子一樣好。但是,未經訓練的烏賊,在「1」隻蝦子與「2」隻蝦子間,傾向會選擇「2」隻蝦子,且餵飽牠也不會改變。
焦傳金團隊的研究證實烏賊不但能夠分辨數量,而且還會依據食慾狀態改變攝食的風險評估,甚至也有相對的價值感、擁有延遲享樂的能力,此研究曾獲《紐約時報》的專文報導。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