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於台灣時間6日下午5時45分揭曉,由德國化學家李斯特(Benjamin List)與美國化學家麥克米倫(David W.C. MacMillan),以不對稱有機催化而得獎。由於兩人都得過中央研究院獎項,麥克米倫曾於2006年、李斯特則於2017年前來台灣,並於「周大紓紀念研討會」等活動中發表演講。
諾貝爾新聞稿指出,李斯特與麥克米倫研發出精確的分子建構工具,成本更低且更環保,對藥物研究產生巨大影響。文中指出,催化劑為化學家的基本工具,其不影響化學反應,卻能加速過程。以「哈柏法製氨」為例,即在高溫高壓環境下以鐵粉做為催化劑。
過去,化學家認為只有金屬與生物酵素能當作催化劑,但李斯特與麥克米倫於2000年起獨立研發3種催化劑,而這些都建立在不對稱有機分子上。有機催化劑的優點為,可用常見元素進行製作,如氧、氮、硫或磷,這意味著更環保、易於生產,而又成本低廉。
李斯特1968年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1997年自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取得博士學位,論文圍繞在維生素B12的結構研究,現為魯爾河畔米爾海姆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主任。
麥克米倫則於1968年出生在英國蘇格蘭貝爾斯希爾(Bellshill),1996年於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取得博士學位,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諾貝爾獎稍早在推特上寫道,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將於數小時後公布。遙想1911年,居禮夫人拿下諾貝爾化學獎的榮冠,成為史上首位拿下兩項諾貝爾獎的得主(1903物理獎、1911年化學獎)。諾貝爾官網還整理一系列化學獎的冷知識;比如,自1901到2020年,諾貝爾獎共頒發112次化學獎。其中,63次的獲獎者僅有1人,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與1980年2度獲獎,97歲的古德諾(John Goodenough)為有史以來最年長的得主,迄今共有7名女性獲得化學獎。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