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表示溫室氣體減量是全球趨勢,而甲烷對氣候變遷的影響力比二氧化碳來得高,因此我們樂見天然氣生產出口國甲烷洩漏議題被全球關注,這對於採購國來說並非壞事,反而可促使天然氣生產國改善開採及運輸時的甲烷洩漏,讓採購國未來能買到更乾淨的天然氣來使用。
經濟部說,依據世界氣象組織(WMO)2021年資料指出,全球甲烷排放中有38.9%是來自於濕地、水域等的自然排放,另外61.1%來自人為排放;若進一步分析人為排放的來源,主要是以畜牧、水稻種植、農作物殘體燃燒等農業活動為主,占總排放的25.9%,而能源相關的排放,包含煤炭、原油、天然氣的開採、運輸等逸散排放則占22.7%;因此,雖然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為甲烷,但卻並非全球甲烷排放的主要來源。
經濟部指出,甲烷排放在天然氣的生命週期中,主要是發生在天然氣開採及運輸階段的逸散排放,並非在使用階段。因此在國際能源總署(IEA)的報告中建議,各國面對天然氣的甲烷排放減量,應著重要求如礦井揮發氣體回收、運輸管線逸散監控等應用減量技術,不但能減少開採、運輸之逸散排放,同時也能為天然氣產業帶來新的商機。同時報告中也提到,由於天然氣發電碳排放低,可用來替代燃煤、燃油等污染更嚴重的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轉型過程中將發揮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報告並未建議因甲烷排放問題,而減少天然氣的使用。
美國針對天然氣與甲烷排放的相關政策宣布,經濟部指出,相關做法是指透過改善開採製程來減少甲烷逸散,雖然會增加一些成本,但只是成本的一部分,也不會立即反映在售價。若以目前明確表態的美國為例,由於中油已採取分散氣源採購政策,美國只是一部分來源,整體的天然氣採購長約,現階段只有12%來自美國,平均下來,其實對整體價格影響不大,影響氣價最主要的因素仍是原油價格。後續國際將降低天然氣探採、生產過程甲烷洩漏量,作為未來努力目標,經濟部也會持續觀察市場發展狀況。
經濟部補充,由於我國自產化石能源有限,僅約總供給量0.1%,國內幾乎並沒有開採天然氣而造成甲烷逸散排放的問題;依據國內環保署資料,2019年我國甲烷排放為4.8百萬公噸,僅占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67%,而國內甲烷排放則主要來自於廢棄物部門(43.9%,污水處理為主)與農業部門(40.6%,禽畜腸胃發酵與糞尿、水稻種植為主),來自天然氣逸散排放占5.4%,而來自燃氣發電直接排放則僅占0.005%。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