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環球時報》10日報導,西方媒體8日稱美國正力推幫助全球、特別是開發中國家修建大型基礎設施,以便抗衡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美國剛通過1.2兆美元國內基礎設施法案,拜登政府聲稱是為了「贏得中國21世紀經濟競爭」。中國專家表示,美國連國內基建都要舉債,且基建效率極低,很難相信有能力輸出基建能力,這只是拜登拉攏一些國家抗衡中國而畫的大餅。一名熟悉美國援助塞內加爾基建計畫的塞國政府消息人士抱怨,美方建議的專案「沒一個與基建有關」,塞國甚至無法保證這些專案供電。

《環時》引述美媒報導,一名美國匿名高級官員8日表示,拜登政府正在力推一項為全球基礎設施建設融資的所謂「重建更好世界」計畫,作為七國集團(G7)對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拜登政府預計在明年1月開始對全球5至10個大型基礎建設項目進行投資。

報導稱,該官員稱,這一計畫旨在部分滿足開發中國家到2035年所需的40兆美元基礎設施投資,並為「中國有問題的貸款和投資提供另一種選擇」。美國將提供股權、貸款擔保、保險等全方位金融服務,並關注氣候、較高的勞工標準和性別平等議題。拜登還希望私營部門參與,增加項目透明度,提供股權融資,而不是「中國式的、繁重的債務融資」。

《環時》報導,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呂祥表示:「事實上,這一計畫只是拜登政府為拉攏一些國家抗衡中國而畫的一張大餅,目前離一個成形的方案仍然相距甚遠。」美國提出這一計畫純粹是用來對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以抵消中國在國際上日漸擴大的影響力。該計畫缺乏向前推進的內生動力和外在環境的促進,這也意味著它不但在美國國內推進的步履維艱,而且在國際社會上也不存在實施的土壤。

呂祥指出,首先,美國聲稱要向全球大規模基建提供巨額資金,但資金來源非常困難。拜登政府近來為推動國內基礎設施法案過關想盡辦法,擬議的國內基建資金規模從約3兆美元一減再減,法案最後變成1.2兆美元。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沒有錢來支付基建資金,拜登政府曾設想過多種方案增加收入,甚至向加密貨幣收稅,但是這些方案都不靠譜,最後的資金來源還是要依靠繼續舉債。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向外輸出大筆資金幫助開發中國家進行基建的可能性幾乎是零。而且,由於基建投資收益很難立竿見影,美國的私人資本對此也不會有積極性。

此外,美國國內的基建效率極為低下,很難想像美國還有能力向外輸出基建能力。呂祥說,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力推全球基建計畫無異於拜登政府畫的一張餅,其根本用意在於在國際上拉攏一些國家抗衡中國。目前來看,美國的計畫只是停留在口頭上,什麼時候開始實質性的推動,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進行觀察。

德國之聲9日報導一名中國學者的質疑說,美國和西方的計畫往往將人權等政治因素作為投資的附加條件。「美國憑什麼自信地認為,中低收入國家會選擇放棄流程簡化且無附加條件的『一帶一路』倡議,而選擇會影響其內政、具有『入侵性』前提條件的融資計畫進行合作?」

美國《外交政策》稱,西方在援助開發中國家基建時往往提出環境、勞工、財務透明度等方面的更高標準和要求,這些標準和要求對維護西方價值觀當然很有幫助,但並不是每個國家在建橋梁時都會考慮它。實際上,許多開發中國家更青睞中國,因為中國沒有附加這些條件。荷蘭克林達爾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范德普頓說,在一個爭奪人心、思想和基礎設施合同的時代,西方國家堅持更高的標準雖然值得稱讚,但可能會成為一個障礙。

#美國 #基建 #計畫 #拜登政府 #一帶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