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提出《歐洲晶片法案》的目的是提升歐洲的半導體產量,以因應需求攀升,同時降低對歐洲外部晶片供應商的依賴。
范德賴恩指出:「未來十年歐洲的晶片需求將會增加一倍,這是歐盟必須提升歐洲在這項關鍵技術的研發、生產和使用能力的原因。」
歐洲現階段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市占率僅有10%。范德賴恩指出,歐洲絕大多數的晶片供給來自歐洲以外國家,這是歐洲無法承擔的依賴性與不確定性。
范德賴恩表示:「2030年前,全球20%的晶片產量應該來自歐洲。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晶片產量本身將會倍增,意味著歐洲打算讓目前的晶片產量翻升四倍。」
《歐洲晶片法案》包含五大重點,強化歐洲的研發和創新能力;確保歐洲在晶片設計與製造的領導力;修改國家援助規則,允許政府援助首款生產設備;改善晶片短缺和供給問題的預期和回應能力;支援小型創新企業。
晶片大缺貨衝擊全球產業,近幾個月來半導體成為市場關注焦點。晶片供給一直追不上需求的速度,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掀起遠端工作和遠距教學潮,推升高科技產品的需求。
哈佛商學院教授尤菲(David Yoffie)指出,回應晶片需求需要時間,建造新廠房大約費時兩年。在此同時,晶片廠的規模越來越大,建廠成本更高,也變得更複雜。
此外,供應鏈瓶頸亦加重晶片生產挑戰。自疫情爆發以來,全球航運成本大幅躥揚。
晶片大缺貨的問題可能無法在短期內落幕,英特爾在2021年7月警告,晶片短缺可能持續1或2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