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G指出,企業的上下游供應鏈的碳排,佔一般製造企業總體碳排比重高達六至八成,供應鏈碳排數據的收集與揭露,對企業做好減排管理,促進跨生態圈淨零至關重要。

BCG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陳美融表示,2030年全球碳排必須減半,才能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目標。但在有效管理碳排之前,企業必須有能力準確量測其全部範疇的排放。這是明確而迫切的需求,但企業無法憑一己之力完成。端到端整個價值鏈都必須追蹤和量測,為生態系統提供所需的產品層面數據,才能有效採取行動,減少整體碳足跡。

BCG指出,針對供應鏈的碳排(間接排放;範疇三),企業需要與供應商進行成千上萬封郵件及資料往返來統計碳排,卻仍有漏誤失準的風險。基於這樣的挑戰,BCG與CDP獨家合作建立「供應鏈碳排生態系統技術平台」,為企業及其供應商提供安全的碳排數據收集、分享、校準一站式平台,可大幅簡化供應商管理的複雜度,達到迅速確實的減排管理,並促進跨生態圈淨零。此平台也將整合進BCG的CO2 AI系統,提供用戶優先使用。

陳美融說,BCG與全球環境報告權威CDP合作,這個平台將為企業應對氣候變遷提供關鍵的解鎖,幫助組織實現價值鏈減排。

BCG與CDP合作的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有逾兩百家採購支出合計達到5.5兆美元的CDP企業成員,要求底下23487家供應商揭露環境數據,被要求揭露的供應商家數較前年大增50%,成長幅度前所未見,顯示企業對供應鏈透明度的要求大大提高。其中有超過11000家供應商,對CDP提交了環境數據;然而56%的供應商未制定任何減碳目標;而僅有28%的供應商制定了低碳轉型計劃。

報告指出,依照目前的進展,至少還需要十年,才能確保所有在2021年向CDP揭露數據的供應商能完成氣候目標的設定。

陳美融指出,歐盟將於2023年試行碳稅,將嚴重影響身處供應鏈中的台灣企業,已經不是一個可以且戰且走的事情,企業需立刻採取行動,才能應對未來碳稅所可能添加的成本壓力。

陳美融表示,日本與韓國已制定了具體的減碳路徑,並對氫能進行投資,而新加坡則建立了碳交易平台以應對淨零碳排。其中,以BCG協助韓國政府制定減碳策略為例,韓國大型石化公司在BCG協助下規劃綠能策略,將所有可能的綠能選項列出分析後,發現氫能最可行,但無法由企業獨立推進,便與韓國政府合作規劃進口綠氫的整體策略方案,促成韓國大型企業與政府合作推動綠氫產業鏈,並引入更多中小型企業參與,形成政府與企業間「以大帶小」的正向循環。

陳美融說,台灣有許多不同類型的企業,從初始投資到運輸與國內配送,都有機會讓台灣產業共同投入,不僅是氫能產業鏈,也包括其他綠能產業鏈。若政府跟企業合作,台灣有望加速建立未來的永續優勢。

BCG數據科學團隊日前公佈的全球企業碳盤查調查指出,雖然全球有八成五的企業深度關切減碳議題,在過去五年中,僅有一成左右的企業有落實減碳的願景,達成減碳目標的75%以上,顯示出企業要將理念化為具體行動仍面臨不少困難。

BCG在訪談數十位全球領先企業的高階主管後發現,正面應對氣候挑戰,並成功減碳轉型的企業至少會在六大領域取得競爭優勢,包括:更有能力吸引並留住重視永續的人才、參與綠色產品的高營收成長、在減碳的同時有效降低支出、降低碳稅侵蝕利潤的風險、降低融資成本、以及最終創造更高的股東報酬率。

#全球 #系統 #BCG #碳排 #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