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腦損傷檢測需抽取脊髓液檢驗,等待時間約為2小時,中正大學奈米生物檢測科技研究中心,開發一套光纖式粒子電漿共振生物感測方法,只要抽取手臂周邊血液,滴入晶片中,15分鐘就能得到結果,靈敏度更是市面最靈敏產品的200倍以上,經過檢體盲測,準確率高達100%。

中正大學奈米生物檢測中心、化生系教授周禮君說,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主要存在於大腦、脊椎等中樞神經系統,腦損傷會導致GFAP進入血液中,但因大腦的血腦屏障,GFAP需要較長時間才會滲透到人體血液中且濃度極低,傳統檢查方式主要透過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抽取腦脊髓液,耗時且設備價格高昂,中正大學團隊與台大醫師歷經近3年的合作,由醫師提供檢體,中正團隊利用光纖式粒子電漿共振技術,開發一套檢測方法,取名為「FONLISA」。

周禮君指出,在光纖上設定化學式,只要將檢體滴進晶片進行反應,就會顯示腦損傷生物標記GFAP的濃度,成本低廉外,因將血液檢體混合奈米金,靈敏度是市面最靈敏產品的200倍以上。

目前中正「FONLISA」技術已發表於國際期刊《生物感測器與生物電子學(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並技轉國內廠商,希望未來發展可攜式、低成本的感測器,並普及至一般診所,更加便利民眾。中正校方表示,腦科學是最近十年興起的議題,而近期周禮君將研究主力放在腦神經疾病,除了腦損傷,也針對阿茲海默症進行相關研究。

#腦損傷 #中正大學 #檢體 #GFAP #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