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大學自5月10日起陸續發現3處墓葬、3具人骨,及俗稱金鯉魚的陪葬魚形金屬編物、琉璃管珠(如圖)、銅鈴、銅環等文化遺物。(宜蘭大學提供/吳佩蓉宜蘭傳真)
宜蘭大學自5月10日起陸續發現3處墓葬、3具人骨,及俗稱金鯉魚的陪葬魚形金屬編物、琉璃管珠(如圖)、銅鈴、銅環等文化遺物。(宜蘭大學提供/吳佩蓉宜蘭傳真)
宜蘭大學自5月10日起陸續發現3處墓葬(如圖)、3具人骨,及俗稱金鯉魚的陪葬魚形金屬編物、琉璃管珠、銅鈴、銅環等文化遺物。(宜蘭大學提供/吳佩蓉宜蘭傳真)
宜蘭大學自5月10日起陸續發現3處墓葬(如圖)、3具人骨,及俗稱金鯉魚的陪葬魚形金屬編物、琉璃管珠、銅鈴、銅環等文化遺物。(宜蘭大學提供/吳佩蓉宜蘭傳真)
宜蘭大學自5月10日起陸續發現3處墓葬、3具人骨,及俗稱金鯉魚的陪葬魚形金屬編物、琉璃管珠、銅鈴(如圖)、銅環等文化遺物。(宜蘭大學提供/吳佩蓉宜蘭傳真)
宜蘭大學自5月10日起陸續發現3處墓葬、3具人骨,及俗稱金鯉魚的陪葬魚形金屬編物、琉璃管珠、銅鈴(如圖)、銅環等文化遺物。(宜蘭大學提供/吳佩蓉宜蘭傳真)

國立宜蘭大學繼2006年挖掘出第1座墓葬及7具人骨後,5月10日再度挖掘出3處墓葬及3具人骨,目前仍持續進行搶救發掘作業;此次發掘有利於對蘭陽平原先民歷史人文的研究、了解與文物保護,也累積對遺址的情感。

宜蘭大學為全國唯一大學校園列冊遺址,當年沿襲學校舊名稱作「宜蘭農校遺址」,疑似遺址的校園目前則有國立台灣大學及私立東海大學。而宜大神農校區自1926年創校以來,就發現十三行文化舊社類型文物,年代距今約400年前後,極可能是歷史記載的「擺厘舊社」遺址。

宜大表示,在2006年進行體育館旁的下水道工程時,首次挖掘出第1座墓葬、7具人骨。接續要動工的電資學院擴建工程,因文資法規定,校方需先完成考古遺址搶救發掘作業,5月10日起陸續發現3處墓葬、3具人骨,及俗稱金鯉魚的陪葬魚形金屬編物、琉璃管珠、銅鈴、銅環等文化遺物。

宜大指出,透過與文化局合作,將這些文化資產帶回學校展示,遂在2020年校內萬斌廳設置「宜蘭農校遺址文化層」常設展示區,重現400年前噶瑪蘭族的生活樣貌,供社會大眾免費入內參觀。

宜大從2000年迄今,在校內建設工程時,發現大量考古遺物,近年內陸續設立解說牌復刻出土圖騰做紀念、及舉辦「穿越時空.倒轉400年」等展覽推廣,今年計畫設置噶瑪蘭文化廊道,藉由學校的展出,讓各界重新看見過去噶瑪蘭族人生活過的痕跡,進一步認識噶瑪蘭文化。

宜大表示,由於營建市場物價飆漲,加重校務基金財務負擔,目前已編列900萬校務基金進行考古作業,盼能爭取獲得中央文化部經費補助,持續推動地方考古教育及歷史文物典藏的工作。

#遺址 #宜大 #人骨 #挖掘出 #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