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天生就有偏向性,習慣以偏概全。這或許聽起來是壞事,因為我們馬上聯想到種族、性別、性向、年齡,或是導致不平等對待或階級特權的那種個人偏見,但我指的不是這一類「偏見」。我指的「以偏概全」,是人腦不會對它接收到的所有資訊一視同仁。事實上,你也不會。或許你喜歡綠色勝過藍色、黑巧克力勝過牛奶巧克力、深層浩室或鄉村音樂勝過古典樂。你大概想得到各種理由解釋自己的偏好(你的過去、經驗、關係等),但是談到大腦運作的方式,造成大腦以偏概全的原因多半是演化的壓力。
舉例來說。人類的視覺比嗅覺靈敏,但狗的嗅覺卻比視覺靈敏。為什麼?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要存活下來八成仰賴視覺勝於嗅覺,我們的狗朋友則剛好相反。猜猜看你的大腦有多少部分貢獻給視覺?別忘了除了視覺,大腦還有很多其他功能。百分之五?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五?
答案是百分之五十。
你的大腦有一半都貢獻給一件事:視覺感知。所以,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你的大腦偏好視覺線索勝過於其他感官線索。但實際情況甚至比這更加極端。
現在請你抬起頭片刻,頭部和眼睛對著前方。這就是你的「視野」,亦即你在任何時刻都看得到的可觀察範圍。對擁有一雙正常眼睛的人類來說,這個視野大概是兩百度。所以如果你在周圍畫一個三百六十度的圓,你能感知的範圍只有這個圓圈的一半多一點。而你的視覺最敏銳的範圍,就在你的視野正中央。這個小小楔形是你唯一能達到視力1.0的範圍。我說它「小」,意思是真的很小。從你能感知到的兩百度視野來看,你的視覺高敏銳區只占了兩度。
試做以下動作:把兩隻手往前伸,然後舉起兩根大拇指並排,互相觸碰。兩個指甲並排的寬度,大概就是兩度—你的高敏銳視覺區就只有這麼一小片。假如你不相信我,試著慢慢把拇指分開,同時保持視線平穩。很快你就會發現視線變模糊。若要兩隻拇指都保持清楚鮮明,你的視線就得來回移動,基本上就等於一次又一次快速變換視野,好讓每根拇指短暫停留在視野中間。
那麼,那兩度的高敏銳視覺區呢?大腦視覺皮層裡的細胞有五○%都在處理這兩度的訊息。之所以指出這一點,是為了解釋大腦隨時都在以偏概全。無論你正在做什麼,大腦都偏好視覺資訊,尤其是視野正中央的那一小片範圍。位在那兩度珍貴範圍內的事物,呈現在你的腦中,都會顯得特別巨大而強烈。
同樣地,身體感知在腦中的呈現也高度偏頗。有件事你應該不會太驚訝。我們指尖上負責觸覺感知的神經元比前臂多很多。你比較想用哪個部位去摸可愛小兔子的軟毛,指尖還是手臂?現在伸手摸一摸有紋理的東西,例如毛毯、你的毛衣等等。先用手背撫摸看看,再用指尖撫摸看看,留意兩者的差異。這就是你跟大腦「偏見」的第一類接觸。跟手的其他部分或手臂相較,指尖觸碰毛衣時會觸發更多神經元。
(本文摘自《顛峰心智》/大塊文化)
【內容簡介】研究指出,我們錯失了自己的大半人生。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專注投入生命。從不斷發出聲響的手機、動態消息的誘惑,到大腦中無所不包、不斷擴大、緊追不捨的待辦清單,人類的專注力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因此引發的專注力危機愈演愈烈,導致我們時常覺得腦袋一片紊亂,模模糊糊,難以負荷。不可思議的是,這場專注力危機的解方其實一直都擺在我們眼前。
備受肯定的神經學家阿米希‧查博士畢生投入專注力科學的研究,致力從各個層面瞭解專注力,包括在實驗室研究腦造影,還有實地測試軍人、運動員、學生和消防員的專注力表現。她的目標是藉由科學研究找出掌控專注力的方法,幫助我們更能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在這本書中,她專業地引導讀者認識有趣的實驗、破解常見的迷思,並對如何真正「活在當下、守住目標」提出嶄新的個人洞見。此外,書中還列出簡單好上手又有彈性的練習,一天只要短短十二分鐘就能幫助你去除心智雜亂,強化專注力,讓腦霧退散,對生命的體驗也會因此更加豐富深刻。
【作者簡介】阿米希‧查博士(Amishi P. Jha, PhD)
邁阿密大學心理學教授。二○一○年與人合創正念研究與實踐工作坊,目前擔任工作坊主任。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到杜克大學接受博士後訓練。曾到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世界經濟論壇和美國國防部發表研究。《紐約時報》、全國公共廣播電台、《時代》雜誌、《富士比》雜誌等媒體都做過她的專訪。她在TED上的演講〈如何馴服你不時在神遊的大腦〉已累積五百多萬點閱。
【譯者簡介】謝佩妏
清大外文所畢,專職譯者。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