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型塊+地工織布保護工法鋪設斷面示意圖(運研所提供)
鼎型塊+地工織布保護工法鋪設斷面示意圖(運研所提供)
鼎型塊+地工織布保護工法鋪設施工示意圖(運研所提供)
鼎型塊+地工織布保護工法鋪設施工示意圖(運研所提供)
經2021年颱洪沖刷後試驗橋址(P24L)與鄰近橋基沖刷情形比較(運研所提供)
經2021年颱洪沖刷後試驗橋址(P24L)與鄰近橋基沖刷情形比較(運研所提供)

台灣河川河身短、坡度大、水流急,橋墩基礎裸露的情況相當普遍,過去橋梁管理單位多以「鼎型塊」疊放在橋基周圍來解決,但鼎型塊經過日久沖刷仍會被掏空。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經過將近3年試驗,將常用於保護邊坡的「地工織布」用來保護橋基,效果非常好,只要增加10%成本,就可減少90%維修面積。

運研所主任蔡立宏表示,「地工織布橋梁基礎保護工法」今年4月拿到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發明專利發明第I759792號,還獲得甫結束的2022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銀牌獎。該工法目前已提供交通部高速公路局應用於今年度橋梁維護作業。

運研所第一科科長賴瑞應表示,鐵公路跨河橋梁橋墩基礎常因河水沖刷而裸露,影響橋梁安全,過去橋梁管理單位多以剛性的鼎型塊疊放在橋基周圍,以提升抗沖刷能力,但經過河水長期沖刷,鼎型塊底下粒料仍會被掏空,使得鼎型塊傾斜或流失。有鑑於此,運研所從常用於邊坡防護的地工織布獲得靈感,參考港埠工程沉箱式碼頭設計,將既有的鼎型塊下方增加一層地工織布,效果非常好。

該計畫選定國3大甲溪橋做實驗,經過去年8月盧碧颱風豪雨狂炸的「洗禮」之下,沒有加鋪地工織布的鼎型塊,明顯有流失或是傾斜的情況;加鋪地工織布的鼎型塊。日後所需維修面積可減少約90%,有效延長橋基壽命,並減少維修頻率。1個橋墩所需鼎型塊經費約600萬元,而地工織布成本約60萬元,等於只要增加10%成本,就可減少90%維修面積。

賴瑞應也是新工法的發想人,他表示地工織布(Geotextile)是將聚丙烯纖維(PP)利用織造方法所製成,具高強度、高透水性、耐腐蝕、抗紫外線、無汙染性,材質柔韌便於施工,在國內外土木工程的邊坡保護、基礎加強、河岸及海岸保護等應用非常多,是非常普遍且容易取得的材料,只是較少應用在橋基保護。

#地工 #織布 #保護 #鼎型 #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