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股票市場近年定於一尊的AI主旋律,固定收益市場就顯得百家爭鳴;

除了美國公債,新興市場債券基金也繳出亮眼表現。投資人應該如何挑選?

講到債券型基金,大多數人想到的是近兩年熱賣的長天期債券ETF;但如果從績效角度來看,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近一年債券基金報酬率前十名,幾乎都是新興市場債券基金,以及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的天下。

績效也反映在巿場資金流向,新興市場債券基金4月出現自去年7月以來的首次資金淨流入。儘管2024年至今仍是淨流出,但與2022、2023年資金至少淨流出3百億美元相比,市場似乎在新興市場債券基金上看到了一線生機。

對投資人而言,除了盯著不動如山的美國聯準會利率政策,與上下起伏的美債殖利率,新興市場債券會是另一個可行的選項嗎?

波動風險大 魅力不如美債

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績效脫穎而出,最主要的原因來自於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基本面的改善。富達國際亞洲固定收益投資總監主管陳詠詩分析,儘管過去3年歷經疫情與美國升息挑戰,新興市場國家在政府財政政策帶領下逐漸走出低谷;而隨著體質改善,主權信評調整調升國家數量已超越調降的國家,通貨膨脹獲得控制,央行也具備寬鬆貨幣政策的空間。

歷史經驗也顯示,在美國聯準會利率高原期,也就是長時間維持高利率不變下,邊境市場債券與新興市場債券,在整體報酬率上也優於其他固定收益產品。原因在於美國債券市場受到聯準會降息決策舉棋不定影響,存續期較長的公債價格始終不振;反觀存續期較短的新興市場債券,殖利率也較公債高出2到3個百分點,因此吸引市場關注。

不過,《財訊》雙週刊指出,專家仍認為,潛藏在債券收益背後的市場波動依舊不可輕忽。「新興市場美元債,今年以來表現確實很亮眼,但現在才看到的投資人要注意,利差已經愈來愈窄了。」貝萊德前零售業務亞洲區主管,現任「基金事」創辦人張凌雲提醒,「現在新興市場主權債債券,與美國公債殖利率的利差已不到兩個百分點,來到歷史新低,還值得投資嗎?這是投資人要思考的事。」…(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712期

#新興市場債券 #債券 #債券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