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古裝宮廷劇的人,應該時常可以看見太監拿著皇帝的聖旨在宣讀的情境,有時更可能有人為了達成自己的利益而造假聖旨,但這些情節在歷史上都是極少出現的,那麼為什麼古人不偽造聖旨呢?這樣不是可以更簡單地達成自己的目的嗎?其實一切都只因為聖旨太難假造啦!
為了防止聖旨在傳送的過程中遭到置換,因此聖旨有一套自己的防偽機制,第一便是其材質,聖旨都使用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而上面的圖騰也多為祥雲瑞鶴,樣式十分富麗堂皇,而且頒布聖旨給不同階級的官員,聖旨的顏色也有所不同,通常都是官階越高顏色就會越豐富,一旁軸柄的材質也依階級有著嚴格區別。
再者,聖旨的兩旁都會印有在飛舞著的銀色巨龍做為防偽標誌,就連開頭第一個字也有屬於自己對應祥雲圖騰的位置,此外,在明清兩代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作為聖旨開頭後,也開始有了「繡字暗記」這個防偽機制,「奉」這個字除了要符合第一朵祥雲的位置以外,還必須用精巧的繡工來繡上,因此一般人是很難可以偽造聖旨的。
文章來源:每日頭條
文章來源:百度百科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