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遷議題已歷經三十載,然而氣候變遷之急迫性並沒有因此而停歇。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所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AR6),全球有33至36億人,將近45%的人口居住於高度氣候脆弱的環境中。
近年極端氣候事件頻仍且更加嚴峻,今年度巴基斯坦洪災造成全國三分之一的土地淹沒、美國伊恩颶風侵襲佛羅里達州導致超過500億美元的災損,無論富裕或貧苦國家皆飽受急遽的氣候變遷所衝擊,於埃及進行的第二十七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7)甫結束,催生出極具歷史性意義的「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協議,強調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的大國需籌措資金,以協助受氣候變遷災害卻無力應對之發展中國家減緩氣候損害。在全球氣候融資、氣候正義與俄烏戰爭等各項議題下,更加速各國間淨零排放與能源轉型的進展。
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台灣宣示「2050淨零排放」,為台灣在回應氣候變遷管理上展開新的扉頁。同一年度,歐盟公告氣候變遷計畫《55套案》(Fit for 55 package),包含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CBAM),促使整體溫室氣體排放議題躍升為國際貿易議題。2022年3月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率同環保署、經濟部、科技部、交通部及內政部,正式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展開跨世代、跨領域、跨國際的淨零轉型工程。
低碳轉型
掀第五次工業革命
為了敦促淨零排放目標之實現,國際資本市場也特別關注企業之環境、社會及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簡稱ESG)之績效。KPMG安侯建業表示,以過往長年協助台灣標竿企業爭取國際永續評比的經驗來說,各大評比機構皆要求企業揭露其範疇一、二、三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並要求企業說明整體減碳策略、制定具體的減量目標。舉例來說,有「永續界奧斯卡獎」美譽的道瓊永續指數(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簡稱DJSI),相當注重企業在環境面的表現;就金融業而言,為了驅動金融業透過投資與放貸加速全球經濟朝向淨零轉型,道瓊永續指數要求企業公開揭露是否已針對投融資標的設定淨零排放目標,並建議說明其訂定的目標,應與「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cience-Based Targets initiative,簡稱SBTi)之金融產業減碳目標指引維持一致。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指出,台灣企業身為全球供應鏈的一環,必須理解減碳議題之重要性。根據CDP碳揭露專案指出,供應鏈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為大部份企業營運的11.4倍,包含食品、營造等全球八大供應鏈,涵蓋了全球超過50%的碳排,因此在全球化貿易經濟之下,淨零排放是否能徹底落實,將高度仰賴供應鏈的脫碳行動。以電子製造業來說,其供應鏈碳排放高達77%,這也促使國際品牌廠商紛紛要求供應鏈配合,「不減碳、沒訂單」頓時成了電子製造業的緊箍咒。
在產業淨零排放的驅動下,全球正迎來「第五次工業革命」-低碳轉型的洪流。當台灣企業面對減碳與財務間的拉鋸戰時,KPMG安侯建業建議,企業應思索長期的價值創造與短期的價格成本,若能將痛點轉化為商機,進而提升自身競爭力並拉高對手的競爭門檻,即可創造淨零賽道上的領先優勢。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