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苦難言」、「外力介入」,到「有人不希望台灣太高興」,一個疫苗竟能如此折騰,一切推給阿共仔。但這說法,用在採購德國BNT疫苗卻經不起考驗,在商言商,除非簽訂「除外條款」,沒道理繞過獨家代理逕自出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與其切香腸,不如公開實情,讓大眾了解真相。

後疫情時代,國人引頸期盼疫苗採購。聯合國月中報告指出,世衛秘書長譚德塞證實疫情在2月8日當周,來到2020年10月後最低點,和2021年第一周相比,確診病例已減近半,儘管變異病毒難防控,但已顯示疫苗功能奏效,有望成為下一步各國解封、經濟復甦的分水嶺。

疫情指揮中心曾表示,透過COVAX平台、採購AZ、莫德納疫苗及國內藥廠二期緊急使用權,到年中可達3000萬劑疫苗,但專家早指出,台灣達群體免疫至少7成民眾要施打,換言之,起碼準備3500萬劑。BNT這500萬劑,就成了台灣解封的關鍵。

大陸國台辦日前回應,去年3月上海復星與BNT簽署包括台灣在內的大中華區獨家代理權,這是國際商業合約,又哪有撇開代理商逕向總公司洽購之理。復星為此已給付BNT23億台幣授權費,還投資了5000萬美元。

若依商業倫理,避開獨家代理取得總公司逕售只有幾種可能,一是合約註明「除外條款」,二是以水貨模式「平行輸入」;若兩者皆非,除非復星在指示下願「惠台」疫苗,否則總公司違約可能負擔高額賠償,得不償失。

民進黨意識形態治國,導致決策失誤才是主因,其他都是牽拖與卸責。最糟糕的是,面對攸關生命的重大議題,還夸夸其談面不改色,實在令人遺憾。

#BNT #疫苗 #獨家代理 #台灣 #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