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民進黨成功掀起反共反中、抗統促獨的浪潮,台灣的下一步該如何走? 而美國為了救選情操弄台灣以抗中,被捲入的台灣該如何自處? 許多台灣人民堅信中國大陸不會武統台灣,這是一廂情願的想像嗎? 統獨問題不能只辯論、講道理,更要以現實、意願來討論台灣最好的出路。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台灣需要精準認識大陸,正確掌握資訊,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李勝峰所著《台灣謀略》一書就是基於這份信心,種下了一顆種子,意圖激活台灣人的中華民族基因。 以務實角度及台灣的立場與觀點,重新認識中國大陸,討論中、美、台間的矛盾,探討如何重建兩岸的新關係,摸索台灣未來的出路。
早年台灣以抗日名將張自忠為主題的影片《英烈千秋》,最後一幕,張自忠將軍被困,自殺成仁。殉國前,日本人勸他投降,他昂首告訴日本指揮軍官,大意是:「東京已發起再認識中國的運動,中國太大,不是日本侵略得了,你們必須再認識中國」。日將面對眾多死於戰場的日本士兵,心有所感地說:「小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長大以後,要到中國東北吃蘋果,今天,他們都吃到了,這個蘋果太苦、太酸、太澀了。」
日本不認識中國,輕易侵略中國,以為三月可亡華,結果付出太苦、太酸、太澀的代價。
若今天台灣也因不認識,或認識不清中國,我們將會付出什麼代價?
兩岸都是同文同種的中華民族,因政治而分隔。數十年來,去中、反中教育,使得台灣對中國的認識,愈來愈模糊,甚至扭曲、誤解。對台灣絕不是好事,更可能是潛在的危機。
在台灣目前的環境下,我們對歷史中國、文化中國了解多少?歷史、文化是中國人代代相傳,累積不斷的民族共有基因。認識它,才能了解中國。
一九四三年開羅會議,民族復興第一步
鴉片戰爭後,列強接踵侵華,一連串中國屈辱的滄桑史;反中教育下的台灣學子,不盡然知多少。但在吾人成長的年代,這段歷史,激發我們的愛國心。六○年代李小龍主演的「精武門」;演到把日本武館牌匾踢下,要日本人吞下時,全戲院掌聲如雷,既興奮又爽快。你說阿Q也可以,它就是當時民意風氣。
一九四四年,蔣中正、羅斯福、邱吉爾共議一堂的開羅會議,印證中華民族,終於有權力、有能力,與世界列強,共決戰後的亞洲秩序,包含台灣重回中國的版圖。這項決定,至今有效。開羅會議,是近代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
一九○○年八國聯軍的鐵蹄踩進北京城,誰會想到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
引發義和團之亂,八國聯軍藉機攻進北京城,一九○○年清廷簽下屈辱的辛丑合約。從圖像裡我們可以看到衰衰老矣的李鴻章,對面坐的是趾高氣昂的西方列強代表。然而一百年之後,二○一七年習近平和川普的會面,我們看到的是衰衰老矣的美國總統和官員,面對年壯氣昂的中國官員。歷史正在無情地演變著。不用爭辯中國或優或劣,百年來前後兩張照片,就可知其一二吧。
一九○○年,八國聯軍的鐵蹄,踩進北京城時,誰會想到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二○二○年的今天,誰會不認為,二十一世紀不是中國人的世紀?百年走出屈辱的滄桑,這就是中國。
從歷史,了解中國,一統的中國:統一是主旋律
自秦朝起,中國經歷多少分分合合,大一統就是中國歷史的主旋律。
如江蘇有多少方言?一般蘇、杭並稱,蘇州和杭州用不同的方言。在大陸,同個省,或同個縣市,隔著河,過個村又是一種方言。若統一不是中國的主旋律,中華大地如今必分裂出很多個國家。
在歐洲,一個知識份子,以拉丁語為基礎,輕易學會二、三種語言。韓語老師提醒我,只要將韓國人的名字,用閩南語即可精準唸出。他列舉「雪屋」(漢城)「大學」、「現代」、「大宇」、「感謝」為證。每次拿到韓國人的名片,我百試不爽,令韓國友人大大吃驚,以為我會韓文。韓語如閩、客、粵語,相當部分是中原語系,只因播遷到朝鮮半島,改變得更多;若李朝不改中文為韓文,韓語也可能是另一種中國方言。
中國幅員遼闊、語言、飲食、生活習慣,差異甚大。因為自秦始皇力行書同文、車同軌、廢封建、行郡縣之後,累積形成大一統的民族基因,所以沒有如歐洲一樣,分裂出許多個國家。
歷史的定位,秦始皇是暴君。試想,只因秦皇暴政,所以統一六國?不會吧!戰國時代的秦國,位處今日的陝西、甘肅一帶。面朝黃土,背朝天,是中國最貧窮的地方之一。淮河南北及長江流域的楚,河北東北的燕,黃河流域的山東、河北、河南、山西有齊、趙、魏、韓,論富庶之地,富裕之國,個個超越秦國。(待續)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